智商高情商低者成长的困境(续)
(2010-07-15 06:02:12)
标签:
临床杂记智商高情商低养生疗法健康 |
智商高情商低者成长的困境(续)
8月初,纪纲复学,就读快A班。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纪纲除了不能接纳他父亲外,其他的完全恢复到没有发病前的状态,每次考试依旧是全班第一。
到了11月底,一天中午放学回家,他班的一位美女主动跟他打招呼,并说同路,要用她的自行车搭他回家,纪纲不便推辞,便上了她的自行车,临别时说了一声“谢谢”。傍晚想起这事,放心不下,便打电话向我咨询。他问我这事前前后后他处理的对不对,我说:“你处理的很好。”他又问我:“路上碰到美女,我该怎么跟她打招呼?”我说:“日常这些小事怎么处理都行,不必太多用心,要充分相信自己,你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纪纲说:“都是我爸爸害的,从小没上幼儿园,与人相处,我就是不自信。”我说:“如果对面碰上美女,你发现她在看你,你可笑着朝她点个头。”纪纲又问:“如果我朝她点头打招呼,她不理,是不是她讨厌我?”我说:“她不搭理你,你也不必在意,也许她心在别处,或想着别的事情,没有看见你在笑着跟她打招呼。”纪纲继续追问:“那我该怎么办?”我说:“你可叫她的名字,说声你好。”纪纲满意了,说:“我明白了。”
迷者师度,悟者自度。要帮助患者走出困境,一定要引导患者由迷到悟,获得开悟的能力。这是否意味患者变得依赖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的言词因此变成了患者的金科玉律?无疑,心理医生确实面临着患者对他的这种依赖,并认识到这种依赖所产生的有力影响。但心理治疗的目的则是在了解这种症结,最后并解除它,使患者得到充分的自由,使他脱离心理医生而独立,从而达到开悟的体验。心理医生比患者知道的多,因此对于他的判断具有信心,然而这决不意味他要把他的判断强加在患者身上。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救另一个灵魂的。人只能自救。然而,我们又必须尽一切努力给予帮助,以使另一个人能救他自己。心理医生所能做的,只是助产婆的事,是登山向导的事。因为即使是最富有智慧的心理医生,也无法把他的智慧给予他的患者。不论他说什么,那都是他的体验,而绝不是患者的。心理医生特别要免除对于患者的任何干预,甚至于不可要求患者痊愈。如果患者想要痊愈,想要改变,这当然是好事,心理医生愿意帮助他。如果患者对于改变的抗拒力过大,则责任不在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所有的责任只是尽力提供他的知识同努力,是将患者所欲达到的目标贡献出来。
在方法上,心理医生必须避免用种种的解释来喂养患者,因为这只能阻止患者从思考跃人体验。他要把合理化的借口一个一个移除,把拐杖一个一个撤走,使得患者再无从逃避,使他突破充满心中的种种幻象,而体验到真实。也就是说,对于以前未曾意识到的某些事情,现在变得意识到。这个程序常导致大量的焦虑;若不是有心理医生在一旁给予信念,有时甚至会阻止患者的突破。但这种信念的给予,只是由心理医生“在那里”,而不是由言词,因为言词会阻止患者去体验他只能用体验才获得的东西。心理医生也不是不言语。患者走出困境的过程,是从迷到醒觉的过程。迷时必须有导师指点,悟时则由自己自悟自度。
也就是说,医生过多的指点有可能阻碍患者跃入体验。但由迷到悟的过程会因人而异,对于像纪纲这样智商高情商低的患者,一旦心理失去平衡,要他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他会一无所知,此时医生的指点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是临近高考,竞争的压力过大,由迷到悟切不可操之过急。
二天后的傍晚,纪纲又打电话咨询,说是他的同桌换了一位美女,那美女上课找他问问题,他能回答吗?还说上课他能答对自主,下课就觉得没话可说,他问:“人家会不会看出我心理有病?”当他担心同桌美女察觉他有心病时,紧张程度骤然加剧,恍惚又听到有人骂他,他担心再犯病。我断然吿诉他没人骂他,也不是幻听,是一种错觉,偶尔出现一下不必在意,用不着担心犯病。并对他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末了,我强调美女心善,她主动找你说话,就是对你印象很好,也就不会想着你有病。纪纲满意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纪纲就打电话给我,指责他父亲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他。开始他十分地愤怒,我打断他的话,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昨天晚上十一点多,他刚入睡,他爸参加了一个酒会回来,动作大了一点,把他吵醒了,情绪控制不住,与父亲大吵大闹了一番……
鉴于纪纲近日情绪的变化,我断定是因气候的变化,相火又起,妄动作祟,便嘱咐纪纲再服清心茶加味汤。纪纲按方连服了十余剂,情绪平稳了下来。
到了2009年3月调考之前,纪纲想起去年不悦之事,情绪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在家一点小事就会激怒,甚至动手打了妈妈;在校极度紧张,既担心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有错,被同学看出有病,又害怕有同学像去年的于浩,专门欺负他。每天傍晚,他都要给我打电话,把他一天在校的言行向我详细汇报,问我是否有错。我肯定他处理得很好,要他相信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并嘱咐他再服清心茶加味汤。
此时,纪纲的父母也有些着急,询问孩子的病能不能治好。我告诉他们:对孩子的健康要有信心,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能坚持在快A班学习,每次考试成绩不错,他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要多肯定。孩子正值长身体的时期,又面临高考竞争的压力,加之季节的变化,出现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当孩子机体脏腑阴阳失调程度加大时,及时服用中药汤药调理,就不要担心他会发病。
6月高考,纪纲发挥不错,考了617分,超过省重点录取线将近100分。
(四)悟者自度
高考结束后,纪纲的治疗逐步转向生活能力的培养。
像纪纲没有上过幼儿园、智商高情商低的孩子,最缺乏的是情感体验。为了补上这一课,7月12日,纪纲的妈妈带着他回到湖南岳阳,住在表姐家,纪纲叫她蓝姨。蓝姨有一个女儿,叫喻萍,15岁,身高1米65,长得如花似玉,一笑二个酒窝儿,性格外向,善解人意。两人相见,喻萍一声“纪纲哥哥”,叫的纪纲心悦神爽,彼此就有谈不完的话题。
第二天一早,喻萍陪纪纲到岳阳楼。岳阳楼公园的名字叫巴陵胜状,里面其实不大,公园除了岳阳楼其他也没什么值得看的人文景观。但喻萍却给纪纲讲了许多有关岳阳楼的故事,两人兴致勃勃地震逛了两个半小时。最令纪纲震慑的是洞庭湖,岳阳楼三楼挂了李白的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在岳阳楼最高处向洞庭湖望去,如江如海,湖面大大小小的船只轻轻飘过,好像故意为我们的镜头里增添美景似的。再极目眺望,一片模糊,连水和雾的交接线都看不清,可不就是水天一色么。
第三天,喻萍陪纪纲奔君山岛。君山岛,四周都被四百里洞庭包围着这里有著名的湘妃祠,又名湘君庙,湘山祠,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楚国。祠中供奉尧女舜妃娥皇,女英(又名湘水女神)。《史记》载:秦始皇“浮山进湘山祠”,因未先参拜二妃神,以致“起大风,几不得渡”,可想这二妃神的灵气。
现今之湘妃祠,建于1986年,以嘉庆九年图与为蓝本,建成三进殿宇,供奉二妃神像,并置清张之洞《湘妃祠联》雕屏,镇门武将及二妃传说壁画于其中,祠中神签,应验每一位信奉的游人香客。这里清静幽雅,有一口柳毅井,有一座飞来钟,龙涎井,有缘桥,月老宫,爱情园……还有有名的君山银针茶。如此看来,君山岛也应该算做爱情岛了。纪纲第一次见到这种荔枝茶,它属纯手工加工制作,一个约有荔枝大小的园园的茶球里,包裹着一粒荔枝的未开放的花骨朵,外面用针银针茶素裹。纪纲心想我一定会喜欢吧,买了十粒准备回东北路经武汉时送给我。
第五天,喻萍陪纪纲去了张家界,纪纲有美女相陪,饱览张家界的四奇:声、月、影、光,真有爱不舍离的感觉。
7月22日,纪纲来汉复诊,与初诊时判若两人,神清气爽,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略数,已是阴阳调和。纪纲说:“杨教授,此次湖南之行,才真正感悟到您书中所说:愉悦的生活不是用大脑去想,而是要用你整个人去体验。”
我一方面祝贺纪纲的进步,对下一治疗作出安排:把父亲接回家来,不要挑剔父母的过错,接纳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欢笑送给父母。我说:“归根结底,就是要学会生活。”纪纲不解,问:“我接纳父亲,让他高兴,会不会纵容他的过错?”我说:“不是纵容你父亲的过错,而是要克服你自身致命的弱点:好挑剔。一个连父母都挑剔的人,又怎么能在现实中生活?”
要不会生活的人学会生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唐朝的时候,玄沙师备和大普玄通两位禅师,讨论教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时,有一段精辟的对答。
玄沙:“你要引导一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难的。”
大普:“确实困难。”
玄沙:“你看难在何处。”
大普:“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在临床中我也有同感,帮助患者懂得生活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他们不肯承担。不肯承担表现在多方面,其一就是在需要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放弃选择。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年青患者,不仅生活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大事、小事都由父母为他们选择,但是在精神生活中,父母是不能替他们进行选择的,大事、小事都必须由他们自己为自己进行选择,但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为他们进行选择,他们已经衰弱的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以致在需要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放弃了选择。事实上,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从属、倒退与不成熟。
其二,是爱挑剔。他们总是把失败的责任归于他人,所以他们很难投入生活。有一位患者把失败归于身材不高,总怨恨他母亲身材矮小,把矮的因子遗传给了自己,因此,一旦他们内心感到不安,就对父母施暴,拳打脚踢,直到他感到痛快为止。
怎样才能有所承担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强求完美。人总是为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乐,所以在生活上要求完美是一种缺憾,而不是美德。事实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容易挫折、沮丧和焦虑外,并没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时反而使自己丧失向前努力的勇气。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态度来审度自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实现,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养起来。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后者则在强迫自己去完成现实达不到的目标。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总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满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时时觉得别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这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沮丧和焦虑,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情绪生活上都会发生困扰。
我相信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身材与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父母、亲人和朋友。把挑剔的坏习惯戒除,就不会为琐事烦心,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烦恼和不快乐的理怨上。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醒的脑力去选择,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纪纲终于感悟到了接纳父母,孝敬父母,让父母高兴,是自己情商不断增高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