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5)知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
(2010-06-28 05:58:22)
标签:
体验性知识精神病可以治愈健康 |
《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5)
知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
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知识的知识,另一种是体验性的知识,知性知识是由语言知觉获得的,而体验性的知识是由非语言知觉获得的,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知识。
两千多年前,在两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们是好朋友,一个叫惠施,一个叫庄周,通称庄子。惠施博识广闻,是一位很有知性知识的人,庄子则颇有智慧,是一位拥有丰富的体检性知识的人。后来,惠施在梁惠王手下做官,位居国相,庄子就到梁国去看望朋友,梁国人知道庄子才高德大,梁惠王肯定会以礼待他,于是纷纷传言,庄子到梁国之后,惠施的国相之位可能要让给庄子了。惠施听到国人传言,信以为真,心里恐怖,担心会失去国相的危险,因此派了很多将士,三天三夜,在国内四处搜寻庄子。庄子得知,坦然前往国相府看望老朋友,他对惠施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非竹食不食,非甘泉不饮。而凡庸的老鹰,偶得臭鼠,自美其味。凤凰由上飞过,老鹰恐其夺食,故仰吓凤凰。而今你惠施以国相为荣,猜疑庄子,不正像老鹰以鼠为美,仰吓凤凰么?”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站在桥上,细看水中鱼游,不由得触景生情:啊!鱼游水,鸟栖大陆,大自然万物都懂得按其天性而快乐生活,为什么人会因于私欲而失其潇洒呢!想到这里,庄子深有感触地说:“你知道鱼为什么在水中游得那么从容自在吗?是因为鱼活得很愉快。”
惠施不解,问道:“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活得很愉快呢?”
庄子说:“假若以我不是鱼而认定我不知鱼,那么你既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乐?假若你不是我,尚能知我不知鱼乐,那么我不是鱼,也不妨碍我知道鱼活得很愉快呀,不是么?”
惠施说:“惠施不是庄子,所以不知道庄子,庄子原本不是鱼,你不知道鱼是否活得愉快,这才是实在的。”
庄子说:“你以为你的理实在,其实你有言无理,按你最初本意,强调的‘不是鱼则不知鱼乐’。但是依你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活得愉快’,你是肯定你知庄子不知鱼乐,才这样反问我的,强调的又是,‘你不是庄子而知我庄子’。你所说的与你的本意相违背,说话也前后矛盾,结果,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自己要说些什么。事实上,人是能够以此知彼的,不一定是鱼才能知鱼乐的。如果一个人能摆脱权欲,物欲的诱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得安宁的话,那么,他就能以陆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东。所以,我站在濠水桥上,不一定入水,也能体验到鱼的快乐。”
这段精彩的对话,我们可以二个方面去分析:其一,这段精彩的对话,反映了拥有不同知识的人在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在中国哲学史上,惠施属名家,在英文里有时被译作逻辑家,他在思考方式上是理性的求证、推理,但当他运用名词、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求证时,已经不知不觉忽略了很多的东西,他自以为实在,其实并非真实,因此他断定庄子不知鱼乐是比较主观武断的。庄子则属于道家,认为“德”是人的本质,且“德”来自于“道”,即当人得以充分并自由地发挥他的天赋才能时,他就感到快乐。在思考方式上以体验性知识为主,借助类比,发现相似,从人的本性快乐出发,则以人的陆生之所安,感悟到鱼的水生之所乐。其二,拥有知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人,他们的理想追求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功利,后者追求的是人性的真实、快乐。也就是说,像惠施这样精于思辨而缺乏智慧的人,往往看中生活中的权利,常为得失而恐慌,庄子去梁国看望老朋友,惠施听信传言,恐慌地搜寻了三天三夜;而庄子已“物物不为物所物”,生活安宁,是一个善于体验而寓于智慧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不为生活中的权利所诱惑,所以能从大自然中一切,也包括从水中的鱼感悟到快愉。
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丰富的,但生活的智慧却是狭隘的。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性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不快乐。
仅拥有知性知识的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强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上,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是苍白的;社会正处于上下交争权利的窘迫局面,大部分的人为了贪图功利过度的工作,眯于伸展自己的本真,而勉强追逐时髦,精神上的压抑使他快乐不起来,除了借助于狂欢,逃避与麻醉外,又能如何?
有识者也许会想到教育的力量,透过教育来唤醒一个人的真我,使每一个人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实现的生活。而我们的教育似乎又疏于这方面的教导,我们只是一味地升学,一味地往功利的幻影中去钻,于是造成就了迷失的一代。
现代教育学总的观点是,除非一个人有很强的自我,否则他将难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奋斗,如果你是一个很谦卑的人,任何人都将把你推在一边,你将永远落在后面。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你需要一个非常坚毅、非常强烈的自我去拼搏,只有那样你才能成功。在任何一个领域——可以是商业,可以是政界,可以是任何一种职业——你需要有非常强的个性,而整个社会亦提倡在孩提时代就要培养好强的个性。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告诫他,“要成为全班第一”;当孩子真的成了全班第一名,每个人都会表扬他。这是在干什么呢?人们正在从头开始培养他的自我,正在灌给他某种野心:“你可以成为大学者、大明星、大作家、大师、大亨,你可以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他带着这种观念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并伴随他的每一次成功,他的自我不断地膨胀,膨胀。
无论如何自我总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疾病,如果你成功了,你的自我会膨胀 那是危险的,因为到那时你必须除去挡在你道路上的大石。而如果自我很小,你就不会成功,你就会被认定是一种失败,那样你的自我就会变成一个伤心,那样它就会受伤害,它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然后它就会带来问题。你总是害怕进入任何事物,因为你知道你是一种失败,你知道你将会失败,那已经成了你的心态。
知性的知识追求客观,惧怕主观,即使是自我,为了要做一个主体,必需有一个客体,但它却永不可能在任何客体中或经由任何客体而完成它自己。也就是说,自我与自己是分离的,它在客体中或经由客体所完成的自我,尽管有时是真诚的,但仍旧是受限制的、短暂的、会晦暗失光的。主体的创造活动尽管如何丰富,它的生活内容仅管如何丰硕,它的成就尽管如何伟大,它的自我却仍旧是未完成的。由于它不能在自身之内来支持它自己,并且或许因感到自己的不配、无价值、罪过或罪恶而受折磨,因此它认识到忧郁的面目和孤寂,挫败或绝望的时候。内在里受着不定、不安的骚扰,甚至对自己轻视或恨恶,外在则很可能表现出诸种心理上的或心因性的身体的不安症状。
然而,自我还是常常是设法涵容由不安所产生的苦痛,并在这种处境中度其终生。但即使如此,它仍旧时时受着威胁,怕那郁积的,根深蒂固的不安终会暴发为不可涵容的忧苦与惧怕。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自我不能够找到借口化除它的不值感,或罪恶感,或者当它对神圣宽恕感到严重的疑虑,或者当它的客体图象的构成因素失落、毁灭或幻灭了的时候。
而体验性的知识,其重要性在于它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这种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是由于以自我做为知性的主体,来观察做为一个客体的所谓“自己”而得,由于体验性的知识超越了这个主客对立的知识,因此也就超越了西方的理性认知概念。
与西方人认知习惯不同,东方的智者追求真实,他们眼里的自我就是自己,他们认为自我需要从内在掌握,而不是从外在,这意味自我不需要走出自己之外,就可以知道自己,有些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知识总是意含着二分法,知者与被知者。”东方的智者则回答:“自我知识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合一才可能。”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体验到他自身之内那更广阔、更深沉的实况。发现自己的真实,绝不是一个知性的行为,而是一种情意的体验,这种体验几乎是不可说的,然而,这并不意味思考不能预先为这种发现铺路,但这个发现其本身却是一个体验的经验,这种体验以自发与突然为其特征,当事者的眼睛突然开了,自己同世界都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来,在这种体验发生之先,通常都会经历到甚大的焦虑,然后则是新的力感与安全感呈现出来。真实自己的发现过程可以说是经验的领域之扩充,这些经验是被深刻的感受到,是超越知性的知识的。
做为一名心理医生如果不只是徒有虚名,而是能够在临床中给患者以切实有效的帮助,他必需具有丰富的体验性的知识以及能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因为对于另一个人的知识,需要在他里面,要去成为他。心理医生只有在自身之内体验到患者所体验的一切,才能够对患者有所了解;否则他只能具有关于患者的知性知识,但他永不能真正知道患者的体验,也不能向患者表达出他领悟和了解他的体验。在心理医生与患者间这种建设性的关系中,在充分投身于患者的行为中,在向患者充分开放并做回应的态度中,在这种同患者处于心心相映的关系中,存在着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条件,心理医生必须变成患者,然而他又必须仍旧是他自己;他必须忘记他是医生,然而他又必须知道他是医生。只有如此他才能够给予“解释”,而这个“解释”由于是源自他自己的体验,因此具有权威。医生分析患者,患者也分析了医生,因为医生由于感悟到了患者内必感受和苦痛,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感受和苦痛更为厘清。因此,医生不但治愈了患者,并且也被患者所治愈。他不仅了解了患者,并且终致于患者也了解了他。当这个阶段到达之后,也就到达了一体相通的阶段。
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知识的知识,另一种是体验性的知识,知性知识是由语言知觉获得的,而体验性的知识是由非语言知觉获得的,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知识。
两千多年前,在两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们是好朋友,一个叫惠施,一个叫庄周,通称庄子。惠施博识广闻,是一位很有知性知识的人,庄子则颇有智慧,是一位拥有丰富的体检性知识的人。后来,惠施在梁惠王手下做官,位居国相,庄子就到梁国去看望朋友,梁国人知道庄子才高德大,梁惠王肯定会以礼待他,于是纷纷传言,庄子到梁国之后,惠施的国相之位可能要让给庄子了。惠施听到国人传言,信以为真,心里恐怖,担心会失去国相的危险,因此派了很多将士,三天三夜,在国内四处搜寻庄子。庄子得知,坦然前往国相府看望老朋友,他对惠施说:“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非竹食不食,非甘泉不饮。而凡庸的老鹰,偶得臭鼠,自美其味。凤凰由上飞过,老鹰恐其夺食,故仰吓凤凰。而今你惠施以国相为荣,猜疑庄子,不正像老鹰以鼠为美,仰吓凤凰么?”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站在桥上,细看水中鱼游,不由得触景生情:啊!鱼游水,鸟栖大陆,大自然万物都懂得按其天性而快乐生活,为什么人会因于私欲而失其潇洒呢!想到这里,庄子深有感触地说:“你知道鱼为什么在水中游得那么从容自在吗?是因为鱼活得很愉快。”
惠施不解,问道:“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活得很愉快呢?”
庄子说:“假若以我不是鱼而认定我不知鱼,那么你既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乐?假若你不是我,尚能知我不知鱼乐,那么我不是鱼,也不妨碍我知道鱼活得很愉快呀,不是么?”
惠施说:“惠施不是庄子,所以不知道庄子,庄子原本不是鱼,你不知道鱼是否活得愉快,这才是实在的。”
庄子说:“你以为你的理实在,其实你有言无理,按你最初本意,强调的‘不是鱼则不知鱼乐’。但是依你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活得愉快’,你是肯定你知庄子不知鱼乐,才这样反问我的,强调的又是,‘你不是庄子而知我庄子’。你所说的与你的本意相违背,说话也前后矛盾,结果,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自己要说些什么。事实上,人是能够以此知彼的,不一定是鱼才能知鱼乐的。如果一个人能摆脱权欲,物欲的诱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得安宁的话,那么,他就能以陆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东。所以,我站在濠水桥上,不一定入水,也能体验到鱼的快乐。”
这段精彩的对话,我们可以二个方面去分析:其一,这段精彩的对话,反映了拥有不同知识的人在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在中国哲学史上,惠施属名家,在英文里有时被译作逻辑家,他在思考方式上是理性的求证、推理,但当他运用名词、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求证时,已经不知不觉忽略了很多的东西,他自以为实在,其实并非真实,因此他断定庄子不知鱼乐是比较主观武断的。庄子则属于道家,认为“德”是人的本质,且“德”来自于“道”,即当人得以充分并自由地发挥他的天赋才能时,他就感到快乐。在思考方式上以体验性知识为主,借助类比,发现相似,从人的本性快乐出发,则以人的陆生之所安,感悟到鱼的水生之所乐。其二,拥有知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人,他们的理想追求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功利,后者追求的是人性的真实、快乐。也就是说,像惠施这样精于思辨而缺乏智慧的人,往往看中生活中的权利,常为得失而恐慌,庄子去梁国看望老朋友,惠施听信传言,恐慌地搜寻了三天三夜;而庄子已“物物不为物所物”,生活安宁,是一个善于体验而寓于智慧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不为生活中的权利所诱惑,所以能从大自然中一切,也包括从水中的鱼感悟到快愉。
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丰富的,但生活的智慧却是狭隘的。因此许多人拥有广博的知性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不快乐。
仅拥有知性知识的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强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上,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是苍白的;社会正处于上下交争权利的窘迫局面,大部分的人为了贪图功利过度的工作,眯于伸展自己的本真,而勉强追逐时髦,精神上的压抑使他快乐不起来,除了借助于狂欢,逃避与麻醉外,又能如何?
有识者也许会想到教育的力量,透过教育来唤醒一个人的真我,使每一个人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实现的生活。而我们的教育似乎又疏于这方面的教导,我们只是一味地升学,一味地往功利的幻影中去钻,于是造成就了迷失的一代。
现代教育学总的观点是,除非一个人有很强的自我,否则他将难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奋斗,如果你是一个很谦卑的人,任何人都将把你推在一边,你将永远落在后面。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你需要一个非常坚毅、非常强烈的自我去拼搏,只有那样你才能成功。在任何一个领域——可以是商业,可以是政界,可以是任何一种职业——你需要有非常强的个性,而整个社会亦提倡在孩提时代就要培养好强的个性。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告诫他,“要成为全班第一”;当孩子真的成了全班第一名,每个人都会表扬他。这是在干什么呢?人们正在从头开始培养他的自我,正在灌给他某种野心:“你可以成为大学者、大明星、大作家、大师、大亨,你可以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他带着这种观念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并伴随他的每一次成功,他的自我不断地膨胀,膨胀。
无论如何自我总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疾病,如果你成功了,你的自我会膨胀 那是危险的,因为到那时你必须除去挡在你道路上的大石。而如果自我很小,你就不会成功,你就会被认定是一种失败,那样你的自我就会变成一个伤心,那样它就会受伤害,它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然后它就会带来问题。你总是害怕进入任何事物,因为你知道你是一种失败,你知道你将会失败,那已经成了你的心态。
知性的知识追求客观,惧怕主观,即使是自我,为了要做一个主体,必需有一个客体,但它却永不可能在任何客体中或经由任何客体而完成它自己。也就是说,自我与自己是分离的,它在客体中或经由客体所完成的自我,尽管有时是真诚的,但仍旧是受限制的、短暂的、会晦暗失光的。主体的创造活动尽管如何丰富,它的生活内容仅管如何丰硕,它的成就尽管如何伟大,它的自我却仍旧是未完成的。由于它不能在自身之内来支持它自己,并且或许因感到自己的不配、无价值、罪过或罪恶而受折磨,因此它认识到忧郁的面目和孤寂,挫败或绝望的时候。内在里受着不定、不安的骚扰,甚至对自己轻视或恨恶,外在则很可能表现出诸种心理上的或心因性的身体的不安症状。
然而,自我还是常常是设法涵容由不安所产生的苦痛,并在这种处境中度其终生。但即使如此,它仍旧时时受着威胁,怕那郁积的,根深蒂固的不安终会暴发为不可涵容的忧苦与惧怕。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自我不能够找到借口化除它的不值感,或罪恶感,或者当它对神圣宽恕感到严重的疑虑,或者当它的客体图象的构成因素失落、毁灭或幻灭了的时候。
而体验性的知识,其重要性在于它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这种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是由于以自我做为知性的主体,来观察做为一个客体的所谓“自己”而得,由于体验性的知识超越了这个主客对立的知识,因此也就超越了西方的理性认知概念。
与西方人认知习惯不同,东方的智者追求真实,他们眼里的自我就是自己,他们认为自我需要从内在掌握,而不是从外在,这意味自我不需要走出自己之外,就可以知道自己,有些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知识总是意含着二分法,知者与被知者。”东方的智者则回答:“自我知识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合一才可能。”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体验到他自身之内那更广阔、更深沉的实况。发现自己的真实,绝不是一个知性的行为,而是一种情意的体验,这种体验几乎是不可说的,然而,这并不意味思考不能预先为这种发现铺路,但这个发现其本身却是一个体验的经验,这种体验以自发与突然为其特征,当事者的眼睛突然开了,自己同世界都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来,在这种体验发生之先,通常都会经历到甚大的焦虑,然后则是新的力感与安全感呈现出来。真实自己的发现过程可以说是经验的领域之扩充,这些经验是被深刻的感受到,是超越知性的知识的。
做为一名心理医生如果不只是徒有虚名,而是能够在临床中给患者以切实有效的帮助,他必需具有丰富的体验性的知识以及能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因为对于另一个人的知识,需要在他里面,要去成为他。心理医生只有在自身之内体验到患者所体验的一切,才能够对患者有所了解;否则他只能具有关于患者的知性知识,但他永不能真正知道患者的体验,也不能向患者表达出他领悟和了解他的体验。在心理医生与患者间这种建设性的关系中,在充分投身于患者的行为中,在向患者充分开放并做回应的态度中,在这种同患者处于心心相映的关系中,存在着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条件,心理医生必须变成患者,然而他又必须仍旧是他自己;他必须忘记他是医生,然而他又必须知道他是医生。只有如此他才能够给予“解释”,而这个“解释”由于是源自他自己的体验,因此具有权威。医生分析患者,患者也分析了医生,因为医生由于感悟到了患者内必感受和苦痛,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感受和苦痛更为厘清。因此,医生不但治愈了患者,并且也被患者所治愈。他不仅了解了患者,并且终致于患者也了解了他。当这个阶段到达之后,也就到达了一体相通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