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引 言

(2010-06-23 06:08:08)
标签:

精神病可以治愈

健康

《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2

引 言

白琳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女孩,她上小学五年级时参加CTB杯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之后还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她是个全才,数理化也学得很好,中学成绩在她就读的那所省重点中学里一直名列前茅。上高一时,一次焦虑惊恐发作瞬间把她带进了命运的旋涡……

偶尔一次焦虑惊恐发作是正常的。有的人一生也就发过几次,甚至有的人一生只发过一次,况且发作的时间也不长,有的几分钟就过去了,一般20分钟左右,发作时很可怕,但是发作后却风平浪静,一切恢复正常。

我年轻的时候就发作过,那年我28岁,跟我一起留校任教的同学大多结了婚,有了孩子,而我还是孤身一人,住在单身教工宿舍,一个人一个房间,不免有些孤独。一天中午,午睡快醒的时候,睡梦中我突然感到一只无形的巨手压住我的胸口,顿时间我感到喘不过气来,我似乎觉得,我只有挣扎着从睡梦中醒来,才能摆脱这只无形的巨手,如若不能马上醒过来,我可能会在睡梦中死去,我拼命地挣扎着,终于醒了过来。我翻身起床,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慌,好像马上要面临死亡一样。只觉得,心脏激烈的跳动,头昏脑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双手发抖,手指、脚趾发麻,心前区疼痛,喉头梗塞,透不过气来,我感到马上就可能窒息死亡,这愈发加重了我的恐惧,内心极度恐慌……3分钟后,我又感到一切恢复正常。

当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当我对心理学有所研究之后,才知道那次惊恐发作是由于性焦虑所致。回想起来,发作前我并没有想到性,发作过程中我也没有想到性,为什么就认定那次惊恐发作是由于性焦虑所致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第一次急性惊恐发作之后,间隔了半年,第二次又发作了,症状与第一次发作一样,随后又发作了两次,间隔时间不长。有一天夜里,我突然担心,哪一天我会醒不来,在睡梦中死去,好像就一定会发生在今晚!如果今晚我醒不来了,死了,房门闩着,别人进不来,没人知道我死了,几天后不就臭了,哎哟,这怎么得了,死后也没有个好形象。想到这里,门是不能闩了,闩上门,我会感到惶恐不安,好像今晚真的要死了似的。于是,我便把门闩打开,不安的心稍稍定了下来。过一会儿,我又想起:不闩门,如果小偷进来了,被我发觉了,小偷急了,把我杀了怎么办?想到这里,又觉得门是非闩不可的,不闩门,我会心不安。于是乎,我又把门闩上。可闩上门,我又觉得,万一今晚我死了怎么办?

我又把门闩打开。可不闩门,也不行……于是一个晚上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后来我想:被小偷杀了总比死后发臭要好。于是,便狠心将门闩打开,上床睡觉。当我迷迷糊糊睡着的时候,只见一个小偷摸进房来,我吓坏了,想喊,喊不出声,我急了,拼命挣扎,结果是一个梦,我被吓醒了。这一个晚上,我就无法再睡了。这种强迫症状不是常有,而是过一段时间,偶尔出现两次。因而也就没有对我的工作和学习造成多大影响。当时,我的强迫症状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我很怕坐汽车,有时,甚至想到坐车就害怕。我最怕坐车的时候碰上撞车,脑子里经常出现撞车死人的情景。我没有遇到过撞车,但常听别人说过撞车。我担心,哪一天万一我遇上撞车怎么办?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就练功夫,我要练就一种独门功夫,待到我遇上撞车的时候,全车人都撞死了,我一个人要完好无伤。先练汽车遇到前撞,再练汽车遇到后撞。当我觉得应付前撞和后撞的功夫都练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我又给自己出了难题:要是当时车上人多,看不见汽车是遇到前撞还是遇到后撞,怎么对付?也就是说,我要练就一种功夫,在撞车的瞬间,准确作出判断,并安全保护自己……

我结婚以后,以上症状不治而愈。首先,性焦虑急性发作的症状消失了,晚上睡觉前再也不担心会在睡梦中死去,睡觉前的强迫症状也没有了;其次,我不再害怕坐车,即使是坐在车上看见路旁其他汽车撞车的惨状,我也不害怕,心里很平静。由此可以断言,我婚前的那些症状都是因性的焦虑所致。什么时候发作我全然不知,事前也没有受到任何刺激,发作前,情绪和思维也没有任何异常的先兆,每次发作都是突然而至,究其发作原因,不能不说是源自于一种本能的焦虑。

也就是说,青春期间偶尔一次惊恐发作是很正常的,是青春期成长焦虑的自然现象,用不着恐慌,结婚后它会自然消失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超然处之。因为这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经历,它会给人留下一种真正的创伤性印证:发生过恐慌侵袭的人总是会经常想到它,生活在害怕惊恐发作会再度袭来的恐惧之中。就说白琳吧,她第一次惊恐发作表现的症状似乎比我当年要强烈些,她感觉自己快要疯了,边喊叫着在地上打滚儿,还说了些胡话。不仅王琳受到惊吓,也吓倒了当时就在她身边的妈妈。在她妈妈看来,女儿突然间变成个疯子,吓死人了!第二天一早,白琳的妈妈就带她去看医生,精神科的一位老专家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早期,一再叮嘱,早治为佳。随后,医生便给患者开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思瑞康。白琳服后,反应强烈,出现头晕、心动过速等症状,便停止服用。第二天再看医生,改服维思通。一年里,曾先后服用怡诺思、奥麦伦、丙戊酸纳、奥氮平、百忧解、舒坦罗等新一代抗精神病类药物,均无明显效果,相反,惊恐发作的频率不断增加,最初是一月发一次,到后来是一月发几次,还有,每次惊恐发作的时间延长,没服药前,一次发作时间不到20分钟,服药后,一次发作时间至少一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半天,吓得病人几天不敢下床。最可怕的是患者服药后每次发作自杀冲动增强,这是服用第三代抗精神病类药物副作用的结果。据英国《泰晤士报》20041118日报道:伦敦医药学院的专家对美、加、英、法、德、西、墨、巴西、阿根廷等9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数急剧增加。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里,抑郁症患者对老一代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减少30%,对SSRI的使用增加了十倍。很多人担心服用新一代抑郁药SSRI的青少年儿童自杀倾向更严重。

后来,白琳的妈妈无意中买到我写的一本书,名叫《青春期危机与调整》,看到了希望,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我,接受后期预防治疗,即根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在服用中药同时,逐步减除所服西药,直至完全恢复健康。三个月后,白琳又重新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学校,继续她的学业。

事后,白琳的妈妈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杨教授,回想在没有找到您以前的那段日子,至今还有些后怕,別说是孩子,连我们大人都快要疯了。这一年过得真冤啊!正如您在书中所说的,白琳原本属于青春期正常危机,不该轻意乱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可我们事前不懂啊!”

早在1990年,我针对精神病学界在处理青春期危机问题上滥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现象,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青春期正常危机”,刊登在当年124日的《健康报》上。没想到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医学界倒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因为我无意中在这篇短文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青春期危机”。当时,有一学者写信给我,希望我能给“青春期危机”这一概念下一个科学的界定。

揭示一种现象容易,而提出一个概念,并对它加以界定,将所揭示的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难了。这一难,难了我12年。

12年后,当我着手撰写《青春期危机与调整》一书时,我发现自己对“青春期危机”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涵容的范畴拓展了,它不仅包含了轻微情绪失调,也包含了神经症,甚至还包括那些虽具有妄想、幻觉等典型精神病症状,但不讳疾忌医,愿主动接受治疗者。12年后,我之所以对“青春期危机” 概念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其根本的原因是在这12年里,我创立了养生心理学。换句话说,我之所以将能主动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也划在“青春期危机”之列,它既是人性真实的反映,也是基于养生心理学在探索人性真实中所取得的成果。精神病不再可怕,只要不讳疾忌医,及时依据养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弗洛伊德的天才贡献是他描述了人类存在的潜意识现象,而养生心理学的成就,是它以东方人的智慧与语言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现象的本质,开创了人类能成功控制自身情绪的新开端,并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哲学基础。

时至今日,在处理青春期危机时,我依然坚持十多年前在那篇短文中所强调的三忌。第一忌,轻易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第二忌,盲目多方求医。第三忌,也是最忌讳的,就是轻易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