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文化解读
(2010-06-12 05:52:23)
标签:
给予的文化解读《再谈》连载健康 |
《再谈精神病可以治愈》连载(16)
“给予”的文化解读
何谓“给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简单的,但它实际实义却非常复杂和含混。最通常的误解是认为给予就是施舍财物,是丧失、牺牲。常人感到给予是贫乏的,多数人因此而拒绝给予。有些人从牺牲意义上来看给予而成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
西方的亚伯拉罕诸教与东方的佛禅对给予的理解是不同的。当耶和华拣选了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选民时,为了考验亚伯拉罕是否真正地忠于自己,他要求亚伯拉罕将他的独生子以撒当作燔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当他正伸手拿刀去杀他的儿子时,上帝的天使阻止了他。耶和华看到亚伯拉罕的忠诚,便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获得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由于亚伯拉罕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与顺从,上帝便特别赐福给他。也就是说, 亚伯拉罕诸教对给予的理解: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与顺从,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亲手杀死自己最亲爱的独生的儿子。
而佛禅给予智慧的代表人物是弥勒佛,弥勒佛的原形是布袋和尚。据说,布袋和尚从不说一句话。当他弘法的时候,他就开始笑,无论什么时候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笑”,他会笑得更厉害,他从一个村落笑到另一个村落。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看他笑,渐渐地,他的笑变得非常有传染性——人群中的一些人开始笑了,接着另外一些人也开始笑了,接着整个人群都在笑,当他们笑过以后,他们发现他们的每个感觉都变得更加清晰,他们眼睛看得更清,他们的整个存在好像如释重负,变得轻松了……他的整个一生,修道后几乎45年的生涯,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经验,他的信仰,他的准则。也就是说,佛禅对给予的理解:把欢笑带给他人。因为佛禅崇尚的是精神自由。
对于精神自由的人,也就是对于心理健康的人来说,给予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们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这种增强了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们备感快乐。我们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牺牲,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人若拥有许多东西而不愿意去给予,便体验不出自我实现的喜悦,我们之所以感到丰足有意义,是因为我们能有所奉献。据说,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第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的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追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给予才能让你们感到富有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现代人似乎有一种怪癖,喜欢离婚,夫妻俩一句话不对劲就闹着要离婚。现代人离婚就像是小孩子玩家家,闹着好玩。原来是听说美国人喜欢离婚,现在中国人也不落后。为什么要离婚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从对方那里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是叫人生气,见着他就生气。太太说,我为他奉献了这么多,我心里总想着他,他的心里就没有我,而一天到晚总是想到别的女人。先生说,她一天到晚无事生非,有事无事唠叨个没完没了,结婚为了什么?不就是图个清静么?既然连这点都做不到,还不如离了的好。婚姻果真是“围城”么?没结婚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
离婚自然是夫妻之间情感空间萎缩所致。夫妻生活需要爱情来维系。结婚,追求的就是爱。这个没错。错的是我们往往没有把心态摆正,总是在想: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他给了我什么?我在他心里究竟占据了多大的空间?我心里想要的东西他能猜出几分?结果是越想越不对劲,越想就越觉得跟他结婚真没意思。这种心态从本质上说是病态的索取。健康的心态是,夫妻之间彼此常常想着,给对方以快乐。惟有给予才能不断拓展夫妻感情生活的空间。
在物质领域内给予意味着富有。富有,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富的才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有多少财产,都是贫困的、贫乏的,谁能主动给予,谁便富有,就能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人。只有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财物的人,才能享受奉献物质财富的欢乐,但日常经验表明,一个人自认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决于他的财物,更取决于他的品质。众所周知,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然而,超过一定限度,贫困将会使他无力再给。贫困到如此地步,贫困不仅使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然而,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财富领域,而是特殊的人的领域。一个人奉献给另一个人的是什么?他奉献自身,奉献他宝贵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为他人牺牲生命,而是意味着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并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他人的活力感。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不能不带回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的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在真正的给予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乐趣,给予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
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有快乐,有丰足感,是因为他能给予,而不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占有。给予给你一个实现的空间,因为你知道要努力工作,为社会服务,你知道要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他人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你发现了生命实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