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人为本,学会体验
(2010-05-25 06:12:13)
标签:
教育以人为本学会体验青春期正常危机健康 |
《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13)
教育以人为本,学会体验
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而生活。学生应学会如何发展,学会区分好坏,认清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应该选择什么,不应该选择什么。现行的教育制度的一大缺陷,就是很少鼓励学生去分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老师和同学的价值观念。千百万经过现行教育体系训练的人,从未被迫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体系内存在着什么矛盾,认真探讨一下自己的生活目的,甚至也未要求他们坦率地同成年人或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大学里,同学们急匆匆地上完一堂又一堂的课,教授们来去匆匆离学生愈来愈远。我完全赞成这样一种观念,不论有关教育本质表述的内容如何,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授生活的经验。问题在于,教育者传授什么样的经验,他自己是不是具备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学生,他的教育是否同生活发生关系,他是否有能力引导自己的学生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知性的知识,是经过头脑化作用,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经验。头脑化作用在现代文化中实际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为普遍和强烈。科学与技术的成就是以智力为条件,因此近代就特别强调知性的知识,而教育与学识也就以此为重。对于精神生活而言,知性的知识是不够用的,知和行不能一致的知识只是一种虚幻。知性的知识在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和处理一般的生活事务时有用,但对于精神生活来说,则起不了大作用。人们可以用知性的知识处理生活、市场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却很难用知性的知识来使自己快乐、欢喜和看透生命的真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了解许多促使心情快乐的知性的知识,但仍然不快乐,许多人都知道凡事不要紧张急躁,但总是无法自律;大家都晓得人要宽厚,但心地仍旧那么狭隘。所以,对精神生活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知识,即体验性的知识。
这一种体验性的知识,其重要性在于它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这种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是由于以自己做为知性的主体,来观察作为一个客体的自己而得到的;由于体验性性的知识超越了这种主客对立的知识,因此也就超越了西方的理性认知的概念。
现代教育起源于西方。在西方,教育的目的是逻辑思考的日益精微,但体验性的知识的传授则有不同的态度。体验性的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不安为前导,由不安到安宁,不是靠逻辑思考,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他的整个人去感受自己整个人的不安,体验由不安到安宁心静的整个过程,从中获得某种彻悟生活智慧的能力。如果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优秀的学者式的思维方式,而且同时获得身心健康、情趣高雅,特别是能认知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需要学会体验,体验不安,恐惧、成功、失败、沮丧、挫折、痛苦与爱。所有这一切也应该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今天,当我们迈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剧,情绪困扰的日趋突出,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到让学生学会体验,获得体验性的知识上来。
在东方,有一种教育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就是禅。禅宗大师要传给他弟子的就是体验性的知识。禅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禅就其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说,禅把储藏于我们之内的所有的精力做了适当而自然的解放,这些精力在通常的环境之中是被挤压被扭曲的,因此它们找不到适当的渠道来活动……因此禅的目标乃是救我们免于疯狂或残废。这就是我所谓的自由,是要把秉具在我们心中一切创造性与有益的冲动自由展示出来。我们都拥有使我们快乐和互爱的能力,但我们一般对这些能力视而不见。”在这段定义中,我们发现禅宗的一些基本重点: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是从枷锁到自由的一种方式;它解放我们自然的精力;它防止我们疯狂或残废;并且它使我们获得快乐与爱的能力。
禅的最后目标是开悟的体验,称之为顿悟。那些不熟悉禅宗的人听说别人开悟,总以为这个人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在没有这回事,谁若因开悟而口惹悬河,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个人准是精神失常了。开悟不是心智的变态,也不是一种神智恍惚状态,更不是那种自我迷恋的躁狂状态。如果我们可以用什么话来形容它,则我们只能说它完完全全是正常的心智状态。正如赵州所说:“禅即是平常心”,“无论门向里开还是向外开,都是靠枢纽”。开悟对一个人有着特殊的影响。一旦你获得开悟体验,此刻你整个心理活动都将以一种新的格调来作用,而这比你以往所经历到的任何事情都更使你满足、安详、充满欢乐。在禅之中有着使生命更新的东西:春花更美,山溪更为清澈。在开悟状态中,人完全和他外在的真实及内在的真实一致,是整个人格对于真实的充分醒觉。
诚然,禅宗大师所带弟子人数有限,而且大师和弟子常年生活在一起,吃饭、劳作、打坐、言传身受,把弟子引上开悟之路。而现代教育,是以工业化的方式来办学的:规范的教材,规范的教学方式,规范的检验标准,依据规范来培养学生,教育就好比是一架机器,学生就是这架机器的原材料和成品。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传授知性的知识容易,传授体验性的知识就很难。如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一场大的变革。
首先是要转变教育的思想。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性的完善为本。新的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认知自己和他人、控制情绪、自我激励并与他人很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静心、顿悟的方向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这三方面的同时发展。学校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和知识,学校的老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自身的情趣,只有学生体验丰富了,学生才能有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情趣。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学生生活智慧的发展。
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当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连不安全感也维持不了很久,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做到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什么是高情感活动呢?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已有所诠释,“静坐、按摩、瑜珈、禅等,所有这些都是高情感活动”。也就是说,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善于体验,培养“静心”的能力,养成“静心”的习惯。因为快乐的生活需要的是智慧,由静心所引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