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10)孩子需要无条件关怀

(2010-05-19 05:48:16)
标签:

无条件关怀

青春期正常危机

养生疗法

健康

《青春期正常危机》连载(10

孩子需要无条件关怀

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关怀的需要,罗杰斯认为这种需要是很重要的。关怀是在一个人生活中从有关系的人中接受到像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认可等,换句话说,关怀就是受到那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的“赞扬”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自我,又称之为“镜中我”,也就是社会这面镜子中的我。作为社会化过程的典型角色,儿童了解到有许多事情他们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是不许可他们做的。通常大多数父母总是按他们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满意的行为赐予关怀。即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们将得到关怀,而如果他们做了其它事情,他们就得不到关怀。这就产生了罗杰斯称之为的价值条件,即指定了儿童必然会体验到关怀的条件。通过反复体验这些价值条件,儿童把它们加以内化,它们就成为指导儿童行为“良心”和“超我”,甚至他们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能发挥作用。例如,如果儿童用蜡笔在墙上乱画时,总是会获得否定的反应,那么当他们在墙上画时,甚至是想到墙上写字,他们也会产生作了坏事般的内疚,即使没有权威的人在场也一样。

从关怀的需要产生了自尊的需要。也就是说,儿童发展了积极地估量自己的需要。换句话说,儿童首先希望别人对他们有好感,然后他们才对自己有好感。那些使他一生中得到有关的人们的关怀的条件来行动以便使他们自己得到关怀。这时可以说,这些儿童获得了价值条件。不幸的是,当价值条件建立起来后,儿童能对他们自身做出肯定的估价的唯一形式是按照他所内化的某个人的价值观来行动。这时,儿童的行为不再受机体估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他们环境中同关怀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指导。罗杰斯说,这种幼儿“在他的行为中逐渐地起指导作用的不是一种经验的保持或增强有机体的程度,而是获得母爱的可能性”。后来,他又说:“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儿童内摄了那些他还不曾真正感知但却被当作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然后,他拒绝了解与这些内摄物相反的机体经验物。因而,他的自我概念就掺入了许多并非建立在他经验中的真实自我基础之上的虚伪的要素”。

每当在儿童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价值条件时,他们就可能被迫否定他们自己的经验评价而赞成某人的经验评价。当个体不再利用他们的机体估价过程作为决定他们经验究竟是否同他们的实现趋向一致的工具时,失调就会产生。如果人们在评价他们经验时不使用他们自己估价过程,那么就必须用所内摄的他人的价值观来评价经验。也就是说,各种价值条件作为评价他们经验的参照系重新置于他们机体估价过程中。在这些情况下,既然对某个人可能真正满意的东西也许不被意识到,因为它并不同这个人所内摄的各种价值条件相一致,这就导致了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异化。罗杰斯概括了自我与经验之间失调的形成:

1)一旦各种价值条件形成,人们就有选择地对他们的经验作出反应。同这些价值条件相一致的那些经验在意识中就被准确地理解和符号化。那些同他们价值条件不一致的经验被歪曲和拒绝认识。

2)各种价值条件形成后,人们在剪辑过程中删除他们意识中那些同这些条件上相反的经验。因而,自我被迫否认那些也许对自我有利的经验。

3)选择性认知造成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失调,因为某些有益于积极发展的经验可能被歪曲或拒绝。一旦在自我和经验之间,这种失调产生,可能导致人们的脆弱和心理上顺应不良。

罗杰斯认为失调是全部人类顺应不良问题的根源。所以,由此就可以得出消除失调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结论。他说:“据我看来,这是人类中的一种基本疏离,他一直没有忠实于他本身,没有忠实于他自己的自然的机体经验估价过程,但现在出于保持他人的关怀,而窜改某些他经验了的价值观,以及仅仅根据它们对别人的价值来看待它们。然而这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在幼儿时期一种自然悲剧的发展。向心理成熟发展的道路……是消除在人类功能方面的这种疏离……获得与经验协调的自我,恢复作为行为控制器的统一的机体估价过程”。按照定义,当在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时,就会使这个人顺应不良,易受焦虑和威胁的伤害,因此处于防御状态。

罗杰斯认为,唯一不妨碍儿童的实现趋向的方法是给予他们无条件关怀,即使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如要个体体验的只是无条件关怀,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将是无条件的,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估价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

在许多方面,功能充分发挥者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因为他是按照自己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生活的。幸福不是个人的全部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或个人所追求的目的如房子、很多钱或学位的实现而带来的安宁。幸福来自在实现趋向中的积极参与,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罗杰斯强调的是实现趋向而不是自我实现的状态。

在罗杰斯看来,美好的生活似乎不是任保一种固结的状态。它不是一种美德状态,或满意、无忧虑、幸福等状态。它不是一种个人在其中受到调整,或得以完成或实现自身期望的状况。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它不是一种驱力减弱、紧张缓解、或体内平衡状态。美好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罗杰斯认为,构成美好生活的方向是整个机体选定的,选择时有向任何方向移动的心理上的自由。换句话说,美好生活是向一定方向运动的过程,这一方向是人的机体在具有内在自由向任何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选择的。而这一过程似乎包含一种对经验愈益开放的态度。假如一个人能对他的经验完全开放,当然每一刺激都会经由神经系统自由传送而不受任何防御机制的歪曲。这里不需要“阈下知觉”机制警告机体有任何经验在威胁着自我。相反地,不论这种刺激是环境中形态、颜色或声音的构型对感觉神经的冲击,或来自过去的记忆痕迹,或内脏恐惧或愉快感或厌恶感,这个人都将“体验”它,使它完全达于意识。

因此,美好生活的这种过程的一个方面似乎是从防御一极转向对经验开放的另一极的一种运动。这个人变得更能倾听自己,倾听自身内部正在进行的经验。他对他的恐惧感、沮丧感、痛苦感更为开放。他对他的勇气、柔情和崇敬的情感也更为开放。当这些情感存在于他的内心时,他在主观上体验他的情感是自由的,并且在意识这些情感上也是自由的。他能充分体验他的机体的经验,而不是把这些经验关在意识之外。

很明显,罗杰斯认为无条件关怀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的有机构成部分,但是个人为了体验到无条件关怀,可以不必一定要经受心理治疗。有些幸运者在家中、在婚烟上或在亲密的朋友间就能体验到它。

从本质上说,无条件关怀是一种不断增进儿童信赖自己机体的过程。从人类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青春期无论是身体方面、心理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青年人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挫折,无条件关怀不是指避免青年人不受挫折,而是要在青年人遭受挫折时及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体验挫折所导致的焦虑,接纳自身的柔情,信赖自身的机体,从而体验到无条件的自尊。

无条件关怀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从健康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从小就应该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也包括尊重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自己的影子。它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归纳而来,从外界对自己的褒贬中投影而来,从自己跟别人比较中显露出来。影子虽然不是自己,但只要活着一天,影子就永远跟着自己。不过,你要认清它,它毕竟不是你,千万不要因为阳光下有自己鲜明的影子而自鸣得意,同时也不必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而难过。当你看出这一点时,便容易摆脱自我的困惑,看到真正的自己。

庄子曾讲了一个讨厌自己影子的人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人,他讨厌自己的影子。当他走路的时候,看见影子紧跟在后便越走越快。但是他走得越快,影子追得越紧,他便发足狂奔,最后……竟累死了。世上不明大道的人,他的行为就像这个讨厌影子的人一样,其实要摆脱影子很简单,只要在树荫下休息,影子就没了。世上人多在狂奔而不肯休息,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人追逐成功,因自我而累,就像这个讨厌自己影子的人。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强求,每天在膨胀自己的欲望,以致产生了贪婪的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永远填不饱的饥荒感受,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的“饥民”,对地位的饥饿,对财富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无尽欲求。由于我们穷困的是自己的心,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就是彻底的不快乐。

其次,人们太忙了,太累了。这个商品社会透过竞争和工作效率的制度,简直把人们的体力和心力完全的压榨出来,造成身心疲竭。许多人已经很久体验不到什么叫精力充沛,什么叫活力。有更多的人在工作之外,显得无精打采。他们易怒,情绪暴躁,不知觉的紧张,睡眠不好和头痛等等。当然,忙碌也成为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主要祸首。我们在这些时代病的折磨下,已有许多人面临着适应上的困难,并为身体带来病痛。

忙碌已使人生活刻板化,许多人简直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的时间,于是只有透过吃喝来消遣自己。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而今都是餐馆林立,每当华灯初上,大小馆子高朋满座,挥金如土的吃喝,醉饮时的吆喝,灯红酒绿中的梦魇,那是真正的畅快呢?还是心灵空虚的投射反应?

追逐自我,背离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大家把赶流行错当是生活的本身,于是生活失去实在性,只落得在比较虚幻中漂泊。结果,欲望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自己欲求水准。欲求愈多,匮乏愈甚,相对地也就愈穷困了。穷困的感受就是痛苦,绝对不会是快乐。佛教经典中把精神生活分成十个范畴,其中地狱、畜生和饿鬼称为三塗苦。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地狱代表失去生活空间,要受无明烦恼的煎熬,在身心方面都要受到最大的焦虑和忧愁的折磨。畜生代表着不能自我控制和失去伦理的生活,在心灵上要蒙受欲与污浊的奴役。至于饿鬼则代表着无尽的贪婪,以致永远不得快乐的痛苦。饿鬼的梵文称为薛荔哆,这个名称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动物。它永远不会知足,不断地吃,肚子也就会愈来愈大,相对的肚子也就愈饿。“饿鬼”在佛学上表示欲望的不断扩大与提高,会导致贫困感受的强烈煎熬。人如果堕入无尽欲望的贪婪,也就陷入饿鬼的精神生活领域了。

   当今年青人追逐自我,却又深陷自我困惑之中;他们追求为自己而活,却偏偏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