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阅江楼之文化疑虑
(2010-05-04 06:47:07)
标签:
阅江楼文化疑虑养生疗法文化 |
登阅江楼之文化疑虑
4月底随团去南京旅游,登阅江楼后不禁疑虑重重。
回到武汉,惊闻: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2人,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
近日来,登阅江楼之文化疑虑挥之不去,越想问题越多。随即便接连发了几篇有关中国文化的博客,昨日发的博客《东西方科学的衰落》提到了朱元璋。
博客说:到了明朝,首先,自洪武把学校、法庭与刑场三者结合为一,从京都国子监到府州县乡的社学一概都对学生进行人身监禁和思想禁锢。朱元璋亲自选拔国子监的祭酒(校长)、学监和教官,规定他们又是法官,可以直接审判学生,学校的役夫也就是刑役,刑罚从打板子直到枭首、凌迟。洪武二十七年(1394)有个学生在墙壁上贴了一篇抗议文章,按律只杖一百充军,朱元璋却要法外再施重典,将他枭首示众。从此就在国子监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上面挂着被杀学生的脑袋。这旗杆一直立达126年之久,直到明武宗才下令把它去掉。
朱元璋对文化思想的专制,第二着是实施极其残酷的“文字狱”。他当过小和尚游脚僧,文化水平低,现在当了皇帝,对那些有声望的文士儒生,内心深处是又猜忌又自卑,稍一触忤,就大加屠戮,以巩固至高无上的皇帝威严。有个人在谢恩诗中有句“金盘苏合来殊域”,本指皇帝赏给他的食盒来自异国十分宝贵,朱元璋却大怒道:“殊”字是骂我为“歹”“朱”,立即斩首。
朱元璋对文化思想的专制,第三着是肆意删改儒学经典。朱元璋把儒家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特别是宋儒理学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成分拿来为他的极端皇权统治服务,而对儒学中的积极成分,特别是东周战国以来的民为本的思想加以阉割,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删节《孟子》。他命宿儒刘三吾把《孟子》中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类的话,共计85条,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统统删去,只留下170条,另行刻印,名曰《孟子节文》。凡是删去的地方,教师不准授徒,课士不准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民间不得刻印。
作为一个残暴但不失精明的专制皇帝,朱元璋当然知道对知识分子不能光靠杀戮,必须刀斧与怀柔并用,一些文人儒生的言行合了他的心意,他也并不吝惜厚赏与超级擢用。洪武初期,他就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规定应试文章的内容只能是宋儒经义,试题只能是《四书》上的文句,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并且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所有的儒生在学校受着那样的教育,考试又是这样的格式,而且经过县、州、府、省和中央层层筛选,最后经皇帝面试及格的都赐以“进士”,都可以做官。
在威胁与允诺的软硬兼施下,明代的知识分子屈服了,也就意味着戴上了精神的镣铐,思想禁锢,头脑僵化,只知读死书,不知有世事。他也许很有才气,很有理事和处理自己的能力,但却把那些踞于其上的外在势力,称为真理的东西,信以为真地接受了下来。他失去了体验的自由,因为情感已被统治者控制了。他失去了道德意识,因为不可能对当权者提出批评和疑问,从而,也就丧失对任何人、事做出自己道德判断的能力。他成了“皇权至高无上,臣民皆为鱼肉”等偏见与迷信的牺牲品,宋濂的《阅江楼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此,中国文化便愈加走向衰落。
我的主要问题有三:
第一,为什么朱元璋只写《阅江楼记》,并嘉奖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而不修阅江楼?
第二,现今人为什么要修阅江楼?在当今之中国还有史学家么?
第三,近年来,为什么像泰兴中心幼儿园的灭绝人性的杀人案件接连发生?中国文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很想听听网友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