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赏识孩子
(2010-04-09 06:33:18)
标签:
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养生疗法育儿 |
尊重孩子,赏识孩子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官员到平民百姓皆如此。年轻的女孩,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成人皆为如此,何况孩子。
许多父母只知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他自尊的发展。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呢?
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人的生理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乏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营养是赏识,赏识就是精神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讲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阳光。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
在生活中,家长往往不重视鼓励,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是表现了怎样的心态,应如何“对付”这些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有些家长甚至干脆认为只有惩罚才能有效地纠正孩子不“规范”行为,尤其是中国的父母,自古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就更谈不上鼓励了。
鼓励法听起来十分吸引人,但它的概念及如何实行却很不清楚。人们常常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甚至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其实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向自己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使他们感到一些安慰。孩子们常常喜欢哭哭啼啼,有时愁眉苦脸,或不高兴地嘟嘟囔囔,什么似乎都不能使他转阴为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感到十分恼火,甚至要打孩子几下,认为这样可以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减少他没完没了的不满足行为。其实我们可以试一试给孩子一点温暖,例如:将孩子抱到怀中,对孩子讲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我们多么喜欢他等,孩子多数会停止哭泣,直到一切转变为正常状态。
要鼓励孩子应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哈佛大学一位教育家指出:“其实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潜能,然后去培养他们。这个过程是复杂的,需要父母始终保持赏识的心态。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无穷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大多数成绩落后的孩子并不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落后的,而是一入学就掉队了,以后一直就不能有成功的感觉。他们的潜能之所以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发挥,正是由于处于落后的地位,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否定,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长期被压抑了。
孩子的潜能需要父母赏识的星星之火来点燃。
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凡人,不是神仙,也不可能超凡人圣。其实所谓的圣人也不过都是凡人,只不过是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比较杰出的成就而已。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数十年来,在我接待过的数以千计的患者中,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所占比重很大,有一部分患者就是出身于科技、教育、文化精英的家庭。凭想象,他们理应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现实却给了人们另一份答案,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知识分子受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比较深,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正如梁漱溟所指出的,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他说:“中国之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互相关系……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被此交换,其重点实在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而在关系本位中最突出的是家庭本位,个人的存在,不是以个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家庭(甚至氏族)的存在与延续。个人必须忠于家族,努力达成家族的要求,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以成全家族。因为个人是附属于家族,则应尽力维护并荣耀自己的家族。所以中国人讲求家族的面子,个人的面子乃依附于前者。
相对而言,知识分子更讲求家族的面子。为了家族的面子,他们曾作过自我牺牲,也曾为之奋斗过。他们有过成功,也有过满足。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英们,他们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使他们在社会上建立起了一定的名望。也就是说,他们为自己的家庭赢得了面子。毫无疑义,他们希望这种面子能够延续下去,若有可能,并希望能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是比较严厉的。而且,精英们对子女的学习、事业的期望都是比较高的。有时,这种期望会大到完全不顾客观现实的境地。
知识分子家庭,尤其是精英家庭,常喜欢饭桌上教育孩子,这也许是其他时间都在各自忙自己的,很难聚在一起,很难有这个机会;而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几乎雷同,也就是作为父母习惯在饭桌上现身说法,大讲自己的成功史,讲自己如何为家族赢得了面子,而且不厌其烦,讲了又讲。父母的意图是希望子女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奋发图强,走向成功,而实际上却将子女置于失败者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与“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相背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精神崩溃的比例相对比较高的首要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他们家的事:他有一个小外孙,长得十分的可爱,小外孙刚满一岁的时候,刚学会走路,刚学会叫“外公”,带他去超市、酒店,他就知道朝服务小姐们笑,还伊呀的说个不停,没有一个小姐不说他可爱的,弄得小姐们都争着要抱他。小外孙也非常聪明,不到两岁就会唱二十来首歌,而且音很准;二岁半会背三字经,还有十多首唐诗;不到三岁能认百个字,准确地数50个数。小外孙有个特点,就是玩中学,每天早上起来就要家里大人为他放儿歌碟子,他玩他的,突然一天,他能把儿歌碟子中的歌唱出来。三子经、唐诗,也是这么学会的。小外孙主要是由外婆带,有时也会去奶奶家。在外婆家小外孙每天乐呵呵,很健康,长得胖乎乎的;到奶奶家就容易生病,往往瘦得像个猴。小外孙刚二岁半的时候,小外孙的妈妈和奶奶还大吵了一架,因为奶奶硬说小外孙不听话,很调皮,不学习,不专心,要送他去早教中心,小外孙的妈妈很生气!
同一个小外孙,不同的态度就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小外孙的外婆每天跟外孙开开心心地玩,小外孙不仅玩中学,而且玩中吃,所以给小外孙喂饭也要有耐心,外婆就有这份耐心,而且尊重小外孙,赏识小外孙,每天挂在嘴上的就是“崽子好能干”、“崽子好聪明”,所以小外孙在外婆家里就是一个健康的天才。小外孙的奶奶觉得带他很难,头都转晕了,每天抱怨他,小外孙就成了要送早教中心的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