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绪中医学(修改稿)

(2010-02-16 11:37:37)
标签:

情绪中医学

养生疗法

健康

养生疗法普及之时,乃中华民族民富国强之日

情绪中医学(修改稿)

    中医认为,正常的情绪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喜恶态度的客观反映。非但难免,而且必需,一般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各种情绪活动都必须适度,调和而有节制。这种适度、平和的情绪变化,不但不会成为致病的原因,而且还能起到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例如,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它能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怒为肝之志,在某种情况下,有发泄之意,尚有助于机体气机疏通条达。其它各种情绪活动,只要能保持适度有节,一般都有抒发自己感情的作用。因为悲伤、忧虑、恐惧、忿怒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里而不能充分发泄时,对健康是有害的,其至会引起多种疾病。因此,以适当的形式发泄出来,依然属于正常心理、生理现象。

中医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就会因此引起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并导致疾病。

不同的情绪刺激,其致病性并不相同。一般说来,喜悦致病较少。七情之中,有六种属恶性刺激,惟独喜属良性刺激。在通常情况下,喜悦、欢乐的情绪,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喜为心之志,而心在声为笑,笑是喜形于外的表现,适当的笑不仅能消除紧张情绪,还能调和气血,振奋精神,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但是,如果喜乐无极,超越常度,则心气将会由徐缓而变为涣散,使心气耗散而伤神,因而出现心虚不眠、惊悸、烦躁、肾气乘虚上犯,形成恐惧不安。即所谓“过喜伤心”。

    中医也认为,情绪致病与个体反应的差异相关,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的不同,个体对情绪致病的易发性、耐受性、敏感性等均有一定差异。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不同,以及经历、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差异,对外界刺激则有不同反应,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同的事物刺激对不同个体来说,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失去荣誉的打击,对那些面子观念较强的人,所导致的伤心尤为强烈;在精神上有“隐痛”的人,对于那些具有揭短性质的情绪刺激,就显得特别敏感。从致病角度而言,一般有隐曲者,则极易为悲痛、忧伤所诱发而致病;有宿怨、深仇者,多因愤怒而致病;有内疚者,多为思虑所致病;有思恋者,多为忧郁所致病等,即某种情绪的刺激,对不同个体具有较明显的敏感性。有时看来情绪刺激的性质程度似乎并不特别严重,然而却引起机体强烈而持久的反应,这就是因为这些刺激对特定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其它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不同,对各种不同情绪刺 激的反应亦有差别。男性属阳,女性属阴。男以气为主,其性多刚悍;女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女性感情较脆弱,敏感,情绪易于波动,故易为忧郁、悲哀、思虑致病;男性感情粗犷、性格豪放,易为大怒或狂喜致病。儿童易为惊、恐致病,老年人则易为悲伤、孤独感等致病。   

    七情致病伤人,其基本病理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一是气机郁滞。情绪的异常变化首先是扰乱气机,导致机体气机郁滞,形成具有郁结特征的病理现象。《医经溯洄集·五郁论》说:“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其二是损伤脏腑。情绪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刺激,又常常作用于有关的内脏。中医学将各种情绪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认为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而另一方面又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说明,不同的情绪变化是各有关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当这些情绪活动过激,一旦成为致病因素时,则首先多伤及所属之脏,即所谓“反伤本脏”。然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绪并不局限于只伤所属之脏,而是可以伤及多脏。也就是说,一情可以伤及多脏,一脏可被多情多伤。这就决定子情绪病症的复杂多变性。

其三是忧伤心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人的情绪活动是心神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因而任何一种情绪失调,都可扰乱、损伤心神。《灵枢·口问篇》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绪致病,虽可反伤本脏,但均起源于心。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说明心对任何情绪刺激都最先感应,心神损伤则可引起他脏功能失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