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的自我危机

(2009-12-31 07:01:34)
标签:

青春期

自我危机

养生疗法

健康

青春期的自我危机

当今年青人追逐自我,可曾想到,无论如何自我总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的疾病。当你疯狂地追逐自我时,也许你已经陷入了青春期自我危机。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期的生活中发现了自我,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性,因此很想充实、强化自我,但是往往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们的态度自然就变成防御性的,他们的表情就变得生硬,甚至消失。为此,子女与父母关系也发生变化,他们不再经常与父母说话,从学校回来后立即关在自己的房里。之所以显示这种防御性行为,也许原因就在他们从潜意识和意识两个方面认识到了自我的劣势、脆弱。为此,他们的行为不稳定,动摇性很大,烦恼严重,陷于激烈的恐惧与不安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青少年还面临上述情况时,如果再遭受到考试竞争等社会压力,就会越来越表现出防御性的、压抑性的态度和行为,有时还会出现心理健康上的问题。青春期妄想症就是这种不适应行为之一,此症并不只是发病于青春期,但一般认为它与青春期状况和青春期的心理特性有很密切的关系。此病的病理是与青春期青少年所要求的新的人际关系,即由过去的“伙伴关系”变为新的“朋友关系”的变化过程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如果青少年不能在同伴中发展更亲密的关系,获得尊重的需要,那么青少年就可能借助妄想,获得自我体验中的自尊与自信的满足。

换句话说,他们的自我在这时表现为在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挣扎状态。

例如,作为青春期妄想症之一种的自我泄漏症状,大多只是在別人面前才发生,特别是在他们的熟人之间经常出现。这是一种自我扩散的异常体验,患者觉得自己似乎在向他人发射某种能量,如“粒子”、“观念波”、“光”、“精神感应”、“声音”等等。这种体验显然是自我境界弱化的症状,是自我意识的障碍。具体地说,由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自我及自我境界较脆弱,作为保护这种自我的一种反应,有可能表现出被害(排斥)、妄想、丑貌恐惧,一般机体感觉异常、自我泄露等等病态。如果仔细地观察这些病态,可以发现他们的这种以自己的症状为武器竭力保护自我的脆弱性的情况。

青春期是准备步入成人行列的时期。青少年作为人,需要为获得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做准备。自我到底是什么?自己该立足何处,如何为人?今后要做怎么样的人,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些都要在青春期确定。EH•埃里克森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结论,他把这种自我独特的生活方式、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义称为“同一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成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埃里克森在1959年指出,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1963年,埃里克森又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他认为,生命周期是同一性的各种必不可少的坐标之一。因为我们假定,青春期以前,在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和社会的责任等方面,个人的发展都还没有具备体验和渡过同一性危机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同一性危机说成是青春期的心理社会方面。如果同一性对后期生命还没有形成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式,这一阶段也是无法通过的。

埃里克森觉得,既然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探讨它。他以为,如果年青人不以同一性来离开青春期,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缓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的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为什么年青人在不能获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说,这是因为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的确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成为一个不太像样的人。”

有一个青年这样叙述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体会:“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有时我感到自己像半透明的幽灵那样空虚,还感到某种自己不是自己那样的没有实体的不安。那时,我就将商场的橱窗当作镜子,看一看自己的姿势。看到自己动一动手脚,镜子中的影子也跟着动了,这才暂时安下心来;噢,自己还存在,正在动呢。”

有些学生即使没有像以上那样明确地意识到自我同一性危机,也会觉得失去了活生生的能动感及主体性感觉,“每时每刻都觉得百无聊赖,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常常毫无目的地胡闹一通,或去网吧弄它个精疲力竭,或感到浑身焦躁,坐立不安,非要找些事来发泄不可”。这些学生可以说是病态性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后备患者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