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2009-12-13 07:40:40)
标签:
品德养生疗法俭朴知耻健康 |
掏心窝的话:《从养生疗法看情商教育》是概括了数十年临床研究的经验与智慧。今天的孩子健康成长相对任何时候都要艰难,确保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健康,惟有儿时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
管仲曰:“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我以为,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亦是中华民族民富国强之根本。
从养生疗法看情商教育
塑造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品德好坏之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孩子首先应具备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不是靠国家强制,而是靠一定社会舆论,靠传统力量,靠风俗习惯,靠人们的思想信念,靠教育形成的。道德在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中国父母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孟母择邻”千古流传,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孟子少儿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仉(Zhang掌)氏很有见识,她对孩子很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邻居家里宰猪,孟子听到猪叫声就问母亲说:“东家杀猪干什么?”母亲笑眯眯地逗哄儿子说:“是为了让你吃猪肉呗!”随后,母亲马上意识到如此逗哄孩子等于自己对孩子说了谎话。为了培养孩子诚实、不撒谎的好品德,首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于是她便花钱向东家买了几斤猪肉,以证实自己说过的话是真实的。她就是这样依靠正当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诱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起初,孟子的家座落在偏僻的郊区,附近是墓地,城乡的人们经常在那里进行祭者的孝子贤孙在墓地跪呀,拜呀,请来的巫师、道士还在那里手舞足蹈地玩弄一些祭神除邪的怪动作。年幼好奇的孟子就摹仿大人的动作与邻里的小孩一起玩一些类似葬丧之类的儿戏。孟母见儿子整日不注重读书学习而在那里搞一些无聊的儿戏,欲禁而不止,心想,在这里住下去必定不会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养,就决计迁居他地落户。
孟母领着孟子从郊外迁居到城郊附近,这里靠近城区,邻近住着几家作屠宰生意的商人,由于儿童具有摹仿的禀性,年幼的孟子就摹仿大人经营宰杀之类的动作,甚至在他日常的言行举止方面都流露出宰商的习气。孟母耽心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环境薰陶,更怕影响孩子的学业,又决计迁居到他地落户。
最后,孟母迁居到一家学馆附近。在这里年幼的孟子每天见到的,全是一些读书知理的现象,听到的,都是书声妙语。这对少年的孟子影响很大。从此,孟子发愤笃志,朝夕勤学,终于成了儒家学派著名的学者。
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呢?一般来说,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⑴ 勤劳。勤劳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发掘潜能、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劳动。
⑵ 俭朴。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它既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奋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沃伦·巴菲特,这位家资数百亿美元的老板的举止风度,更像是一个在大平原上种玉米的人,而不大像是华尔街上的一位明星。他穿戴很普通,一点也不追求华贵,他从不上豪华饭店,从不喝酒,一句外语也不会说。
沃伦·巴菲特是一个不同一般的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个只走自己的路而无需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一个难以预料的人。也是一个十分俭朴的人。有时,他表现很吝啬,他不雇园艺工人和厨师,自己开车。在有一点上他却是坚定不移的,也就是他的遗产问题。他的三个像普通美国人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早就知道他们是不可能通过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而成为亿万富翁的。巴菲特的99%的财产都是股票,除了在家乡的一座房屋和在太平洋岸边的一处乡间别墅之外,他别无所有。他准备在死后将他所有的股票都遗赠给一个基金会
⑶ 善良。心地好,富有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具有善良的品质,不仅可使孩子与人交往受到他人喜爱和欢迎,而且可以使他们懂得人生的社会价值。这样,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善良就会像一剂健康的助推剂,使孩子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
⑷ 谦让。“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谦让美德的经典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挑战它,怀疑它是否过时,是否已经不适合社会现状。本不该混淆的东西却如此地被混淆了。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强调了自然竞争的规律:强者生存。但达尔文在其生活中却表现出高尚的谦让品德:
1839年春天,达尔文已经对进化论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而成熟的论证,并陆续写出了手稿。但是他知道科学容不得丝毫纰漏,所以并没有急于将手稿拿去付印发表,而是继续找更多更充分的论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论证竟然延续了将近20年,1858年夏天,达尔文觉得一切都成熟了,决定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手稿整理好后,交给了英国自然科学家赖尔博士,让他帮助付印发表。就在达尔文把手稿交给赖尔博士的第二天,他收到了在马来群岛从事研究的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所写的论文———《记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论文的内容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致。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选择了谦让。他对赖尔博士说:“我宁愿将自己的手稿付之一炬,也不愿使华莱士或其他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赖尔博士说:“我可以为你证明,这是你几十年的心血,你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这当之无愧。”达尔文说:“没关系的,只要科学有了进步,是谁推动了这进步又有什么关系?”达尔文决定把进化论创始人这一巨大的荣誉让给华莱士。但是深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赖尔博士坚决不同意达尔文这样做,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达尔文才同意把自己的手稿提纲和华莱士的论文一起送到相关机构,同时宣读。
华莱士得知达尔文先于自己20年就有了进化论这项科学发现后,他对外界宣布说:“达尔文是一个耐心、下苦功夫的研究者,他勤勤恳恳收集论据,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这项发现本来应该单独归功于他,我只是由于偶然的幸运才荣膺了一席。达尔文才是当之无愧的进化论创立者,让我们向他致敬!”达尔文的谦让,换来了华莱士和人们对他的尊敬。赖尔博士感慨地说:“在某种意义上,达尔文的谦让比得到进化论创立者这一荣誉更值得我们尊敬。”
无容置疑,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从小事上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比如坐车途中给老人让座,家中进餐时让长辈先动筷子等等,都是谦让品德的具体表现。
⑸ 知耻。教育孩子明确社会对不道德、不合理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这就是知耻。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的。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荣誉和耻辱,是孩子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课。
“知耻而后勇”,大致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并为此而感到羞耻,然后他才能勇起直追。越王勾践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治理国家的失败,卧薪尝胆,勇起直追,终于打败了吴国。
但是,知耻教育一定要慎之又慎!明智的方法是在孩子三岁的时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耻。记得儿时母亲给我讲“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她说:“古时候有个苏秦,他变卖了家产到外面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后来他成了历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这个故事影响了我的一生,以不发奋为耻,以发奋为荣。
如果知耻教育弄得不好,或让孩子不知什么是耻,或让孩子虽知耻但害怕犯错,都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