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
(2009-08-18 07:06:57)
标签:
健康自律能力 |
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
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是当代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往却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甚至不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事实上,不仅患自律能力综合症的人数多,而且对于青少年健康发展危害也极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果小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爱说话有可能是属于儿童多动症,如果年过十四岁,到了高中,甚至上大学,依旧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爱说话,就不属于儿童多动症了,而是属于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
亓奇本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上课不说话,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自上高中以后,突然变得爱说话了,而且不能自我控制,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最后只进了一所民办大学。而在初中比他学习成绩差的同学都考上了公立大学,有的还考上了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亓奇有一种挫折感。刚进大学时,他也发誓要好好学。大学毕业后再考研究生,他相信自己的天赋不比那些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同学差。但是,进了大学课堂,他依旧不能控制自己,上课爱说话。开始他埋怨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后来碰到老师的课讲得很棒,他依旧上课讲话,又把理由归于这门课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帮助不大,学起来没意思。他从来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他患了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
又如,丛菲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了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刚进大学时还立志要考研究生,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准备出国深造。可一年级碰上的几门主课老师没有一个讲得好的,丛菲的印象是,这些老师远不如中学的老师棒,有的虽然是教授,徒有虚名。从此,丛菲便开始逃课,经常去网吧上网,第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有一门功课考试不及格,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要补考。他很沮丧,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下决心第二个学期要好好学习,再不逃课。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他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和班上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二个同学混在一起,逃课的次数比第一个学期还多。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可又没有能力改变自己。他对我说:“其实我有时候也很苦恼,每次上网回来都有些懊悔,觉得不该逃课,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有一段时间我也坚持去上课,但因前面掉课太多,老师讲的听不懂,结果人虽到了教室,心却不知哪里去了,坐在教室里烦躁不安,感觉上课无效果,还不如自学的好,可自学又没那份耐心。于是又去上网,我甚至觉得只有上网,我才忘掉平日的迷惘和困惑,烦躁的心才稍稍有些安稳。但这种平静是很可怜的,因为回到寝室,看到别的同学在发奋学习,我又悔恨自己。” 丛菲也患了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
自律能力缺乏症更普遍地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起居习惯上,即使是在一些知名的重点大学里,有着良好起居习惯的也不到20%,绝大多数同学是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能坚持在晚上11点钟以前睡觉,第二天清晨6点半钟以前起床的是极少数。所以感觉平日生活压力很大,活得很累的同学,每次问卷调查都超过80%。这其中自然有迷惘、困惑,很多问题得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原因,但大多同学却是缺乏自制力。
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更强烈地表现在青少年突遇不安、初陷成长危机之时,一个平时很温顺好学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桀骜不驯,怨恨父母,动不动对父母施暴,打人毁物,吓坏了父母,被强行捆绑送进了精神病院,结果被误诊误判误治,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导致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刻如愿”心态在作祟。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年龄都在十八岁以上,是大人了,可在心灵深处还是个孩子,还没有长大,就说上课说话吧,其行为就象一个婴儿,婴儿想拉尿,一刻也不能等,马上就把尿片尿湿,上课爱说话的大学生也一样,想说话就说了出来,从未顾忌上课说话会带来何影响。首先上课说话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其次是不尊重那些上课认真听课的同学,同样也是不尊重自己。这些上课爱说话的学生,天赋并不差,就是上课爱说话的毛病害了他。如果在大学期间,依旧不能把它改掉,不放弃“即刻如愿”的心态,不学会尊重,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大学混毕了业,又怎么适应在高竟争的社会里生活呢?
丛菲选择逃课也是由于“即刻如愿”心态作祟。大学老师讲课和中学老师讲课是有差异的,也不否认如今大学里没有什么学术水平而凭借各种关系当上教授的人也有,大学老师相对中学老师,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感觉大学老师不如中学老师讲课棒的学生是很普遍的,丛菲却因大学老师讲课不遂己愿就选择了逃课。当他意识到逃课不好,想改正时,又是因“即刻如愿”心态在作祟,回到课堂听不懂老师讲课,又烦躁起来。
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晚上不想上床睡觉呢?也是“即刻如愿”心态在作祟。我问过许多学生为什么睡得那么晚,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就是上床睡不着,一定要玩到精疲力竭了才上床。我也问了一些睡到第二天十点左右才起床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早上六点半起床,得到的回答是:不睡到十点起床,感觉不舒服。
只有克服“即刻如愿”的心态,自律能力才能得以增强。也可以说,“即刻如愿”心态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只有克服了这一弱点,我们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自律。
导致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也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当青春期性的潜能出现时,年轻人不仅从这种新的势能中感受到激情和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正常的焦虑。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遇见异性时,由于这种焦虑会出现脸红,尴尬或不安。据我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发现曾经有过见着异性感到脸红、尴尬或不安经验的超过85%,至今与异性接触仍感到害怕或不自在的约占7%。这些至今不能正常与异性交往的大学生,当他们最初见到异性脸红时,他们拒绝接纳这种冲动,视这种冲动为罪恶,害怕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害怕自己失态而选择了逃避,结果,与异性接触越发地感到不安起来。也就是说,自律能力缺乏既与人的心态有关,也与人的机体因素有关。初见异性感到尴尬之后,是选择接近,还是选择逃避,不能不说会受到个体机体因素的影响。
我们总得牢牢记住,生命是一个艺术,而这个艺术的秘诀是在维持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势力的平衡;一是张,现在叫做抑制,一是弛,现在叫做表达或喧泄。生命的艺术就在这一张一弛的平衡中。要帮助那些害怕见人,一味抑制而不敢表达的年青人提高自律能力,就要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源自机体的冲动,并在表达中学会抑制,并逐步做到能自如地表达和抑制。这种锻炼应越早越好,一旦发现见着异性逃避就开始。
导致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的原因也表现在教育上,我们总是让孩子尝试成功,不愿让孩子尝试失败,经历挫折。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残酷的现实使孩子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将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同时还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
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让他们品尝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满足感。
我常会接待一些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烦恼不已。他们担心老师的“大小眼”会让孩子的信心全失;他们害怕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会使孩子退缩不前;他们恐惧老师的另眼相看会令孩子霸气十足,仿佛老师成了左右孩子的惟一魔棒。
果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没有小孩足以幸运的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心的保护。那么作为父母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拉尔夫·纳德说:“你可以是一位提供挑战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孩子面对挑战时的智囊团,或者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这才是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它可以让孩子逐渐克服即刻如愿的人性弱点,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样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应该拥有的。
挫折是目的实现过程中受到阻挠,挫折意味着愿望或需要受阻造成的情绪紧张,内心冲突也会导致挫折。通俗地说,挫折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畋。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者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受的,因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挫折引起的个体反应是不同的,成功者会笑纳挫折,失败者面对挫折可能会一蹶不振。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励意志。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的千锤百炼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这是因为:
其一,他们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其二,他们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财富”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其三,不管是从生物意义上而言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还是“头悬梁,锥刺股”、“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类身上都体现出意志的努力。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面对挫折,接纳不如意。因为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一定都会经常遇到困难,经历挫折。在成功者取得成功之前的奋斗途中,可能遇到许多挫折,面临许多令人沮丧的挑战。
当我们考察杰出的个人品质以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具有哪些特征的时候,你会发现“坚持性”是所有成功者的一种共同的性格。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8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获奖时已届72岁高龄。他最亲密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史瓦西对他的评论:“他真是披荆斩棘,从问题堆里开出一条路来,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当人们请钱德拉塞卡解释一下他的创造力为什么如此长久时,他承认这可能与他24岁时所经历的一次挫折有关。
那天是星期五,钱德拉塞卡来到伦敦参加皇家天文协会会议。在此以前,一连好几个月,他和爱丁顿爵士大约每周两次在晚饭后碰头,讨论钱德拉塞卡最近对衰亡星行为的分析。他们是奇怪的一对:有声望的爱丁顿,文质彬彬,和蔼可亲,52岁,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学家,热切地倾听一个来自印度的24岁的青年讲话,这个青年多少有些羞怯,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像是剑桥大学的流浪儿。现在,他自信他已有了一项重要而惊人的发现,并且在星期五下午的会议上他将当众宣布。
但是在这前一天,当会议程序单送到剑桥时,钱德拉塞卡吃惊地发现,爱丁顿也将在会上发言,讲的是同一个题目。在他们所有讨论过程中,钱德拉塞卡总是滔滔不绝地倾吐他的数字,而爱丁顿则从不提及他自己在此领域里的任何工作。这似乎是一种难以置信的不忠诚行为。但当二人星期四晚上在餐厅里相见时,爱丁顿却没有提出道歉或解释。他唯一的话题是,他已利用了他的影响,使钱德拉塞卡得到了会议上其他的发言时间,以便把其研究成果彻底讲清楚。
钱德拉塞卡在会议上宣布了自己的新发现,即今天被天体物理学界称之为“黑洞”的问题,当时是很难被学术界接受的。然后轮到爱丁顿发言,他用极尖刻的语言嘲弄钱德拉塞卡的新发现,并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论文撕成两半。爱丁顿的讲话不断被大家的笑声打断。他无法驳倒钱德拉塞卡的逻辑和计算,但是他声称:“我认为一定有一条自然律阻止星星按这种荒谬的方式行为。”
会议结束时,每个人走到钱德拉塞卡面前说:“太糟了,钱德拉,太糟了。”钱德拉塞卡来参加会议时原以为会宣布他发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结果却是,爱丁顿有效地使他出了洋相。他心烦意乱。他不知道是否还要继续他的行当。那天深夜大约一点钟左右他回到了剑桥。他走进了教员休息室,炉火仍在燃烧,他站在炉火前,一直重复地自言自语:“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随着砰的一声巨响,而是随着一声呜咽。”
与爱丁顿的争论拖了几年,毁掉了钱德拉塞卡在英国取得一个有任期职位的一切机会,他相信他的理论,但是别人不相信。所以,当他1937年抵达芝加哥大学后不久,他把这理论写进一本书里,就不再为它伤脑筋了,改弦更张,他开始研究起星体在星系中的几率分布来,然后他又转向研究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他一生中不断地转换领域,研究了很多课题。在他年过六旬之后,又转到他24岁时所从事的黑洞的研究,一干又是八年,最终以这项研究的成果荣获了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孩子的挫折教育从给孩子创设适度的挫折情境开始,克服即刻如愿的人性弱点,从小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品尝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更要在他们经历磨难的时候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关怀他们,给予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信心,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坦然直面挫折,经受锻炼。
要克服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必须学习钱德拉塞卡的这种“坚持性”,无论干什么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持之以恒。要治愈自律能力缺乏综合症,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也就是说,坚持每天晚上11点钟以前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在改掉不良的起居习惯时是会出现反复的,但不要害怕失败,要坚持下来。要记住下面这个取得成功的公式:
失败……再作一些努力。
失败……坚持下去,不要责难自己,对自己宽厚些。
失败……继续感,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