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循与铁岭八景--红楼寻梦(十七)

(2009-12-17 00:36:35)
标签:

铁岭

红楼寻梦

历史

陈循

八景

传承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红楼寻梦

                        

(一)铁岭八景

 

                         《铁岭八景诗》

                                   (明)陈循

 

八景之一: 山郭朝烟

依山附郭居,一片朝烟合;人家辨不真,苍茫见孤塔。

(注: 古人眺望龙首山环绕的铁岭古城城郭,所见朝阳初升,万户炊烟,萦绕辉映的美景)。

 

八景之二:柴河晚渡

柴河水清浅,萦带苍咽下。夕阳唤无舟,晚渡看车马。

(注: 柴河从龙首山东南山麓蜿蜒而去,古时河上没有桥梁,靠船只交通。每当夕阳在山,归人唤渡,前呼后应,往来不绝,亦成佳景)。

 

八景之三:蓬渡风帆

往来渡口船,风利乃得骋。遥遥数片帆,吹没远天影。

(注: 马篷沟渡口是历经千年的铁岭境内最大的辽河渡口,1910年漕运停止至双安桥修好后,就再无人从此运输摆渡。从陈循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渡口的盛况。根据市政府官网介绍,逢春秋旺季,马篷沟渡口停泊的船只多达三、四千艘。现在称为贸易货栈的“船店”,铁岭在清代有著名的八大船店,最大的一家永源庆位置就在今天的龙首市场处。由河运贸易带动的铁岭经济繁荣,更是不胜枚举。水运船只需要大量的麻绳,光绪年间铁岭仅麻绳铺就有十三家。除数十个大车帮以及单车帮的运输外,仅从事人力运输的工人多达700多,可见当时运量之大)。

 

八景之四:帽峰云树

帽峰多白云,云杂帽峰树。云深山更深,谁识仙源路。

(注:位于铁岭开发区内的帽峰山;距铁岭城6公里,古代时从铁岭城中远望,帽峰山山顶如帽,云树迷离,现在亦是郊游好去处。)

 

八景之五:龙首寻秋

霜林变丹红,秋高天气通。幽人植杖来,踏遍碧峰顶。

(注:将铁岭银州区环绕在内的绵延5公里的龙首山,自古就树木葱笼,每逢凉秋九月,红叶满山,层林尽染,令人神往。龙首寻秋堪称铁岭八景之首。其既重自然景观,更重寻秋意境,现在也是本地游玩欣赏的极致所在)。

 

八景之六:鸳湖泛月

湖上横秋烟,鸳鸯时出没。中有荡舟人,高歌弄明月。

(注:鸳湖泛月系指位于现在的龙山宾馆下旧时的鸳鸯湖。此湖原为两个相连的小水泡,后因经年的黄土淤积已致荒废。古代时,每当夜晚,明月映入湖中,清风徐徐吹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波浪,漫步湖畔可观驾潮泛月之景。不由慨叹,当年塞外边关的小小铁岭,竟然有如此多的怡人景致,难怪众多文人雅士流连于此,不愿离去)。

 

八景之七: 白塔横云

山雨过城头,雨晴云未散。忽看白塔尖,钻入青天半。

(注:古代的塔,都因寺而建。铁岭白塔也不例外。白塔原称圆通寺塔,现在塔下的圆通寺仍在。铁岭白塔为辽代初建,因年久古旧由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夫人宿氏出资重修。古人在龙首山上登高西望。特别是当夏秋季节,积雨初晴,可见白云如带飘绕塔顶,诚为美景。现在因银州城内高楼林立,这种景观已不复存在了)。

 

八景之八:红崖积雪

崩崖渍殷红,积雪留残白;夕阳山背来,寒光照赤壁。

(注:位于铁岭县城西10公里处的大青乡红崖村中的一处山崖,名红崖咀。其崖体裸露,呈微红色,侧面铁岭方向。古时冬雪大,每至冬季,登龙首山西望,只见漫天皆白,唯其一崖微红,背对夕阳,红白分明,别有情韵。如今红崖依旧,但雪已极少,加之大气污染,能见度很低,已无法欣赏此景)。

  

    铁岭八景,为古代居住铁岭的文人雅士搜集整理认可,也是是留赠后人的关于铁岭人文与自然的最宝贵的遗产。明代宗--景泰帝在位期间的首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陈循,在被贬谪铁岭时,曾为铁岭八景写下了以上优美的传世诗篇。铁岭古八景的精髓和意境,因陈循的诗作得以完好地流传而没有被时间湮没,也使铁岭古老的文化遗存,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

 

      陈循与铁岭八景--红楼寻梦(十七)

      2009年11月14日大雪中的铁岭圆通寺白塔

 

 

 

(二)因“土木堡之变”治罪的流人

    陈循(1385-1462年),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泰和人,自幼失怙,由长兄培养成人。1415年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年间进士第一名。陈循在笔试会考中,以“一卷三场俱优”的成绩名列会元(笔试会考第一)。但是主考梁潜拆卷后发现与自己乃是同乡,为避嫌疑遂把陈循排到第二名。尽管如此,殿试上人家陈循还是考了个第一,成为状元。由此可见这位朝廷辅臣的超人才华。1445年,即明英宗在位的正统十年,60岁的陈循官至户部右侍郎,与曹鼐二人共入文渊阁处理国家机要事务。此时曹鼐为首辅,陈循次之。

    说到这里,很想介绍一下明朝的内阁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大臣专权,废除宰相,建立了以“文渊阁”为代表的内阁制度,以设置辅臣的方式解决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恰当地协助皇帝处理和决策国家大事。因此明朝也出现了很多位高权重的著名“首辅”,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居正等。而此处正在介绍的,是因“土木堡之变”而被推上首辅位置、又因“土木堡之变”被流放铁岭的明代太子太傅(一品虚职,皇帝和太子都十分尊重的大臣而赐予的官衔)--陈循。

    需要说明的是:前一篇已认真地介绍了土木堡之变,首先因为该事件是写陈循与铁岭的前提和背景,而篇幅有限,这篇日志提醒我字数已超;另外因于谦这个令我十分崇拜的民族英雄,所以在计划外另写了《土木堡之变始末》,在我的寻梦系列里排为第十六篇,也为方便前后情节、逻辑间的照顾关系。

    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带着首辅曹鼐等多位大臣,在土木堡惨败中,除英宗外大臣全部捐躯,而此时留守北京的次辅陈循自然被战事和政局推到了内阁的前沿。由于处于中立派的陈循的正确策划和辅佐,以及兵部侍郎于谦的力挽狂澜,临时即位的景泰帝顺利度过了北京被围困的危险时期,并开始了其长达八年的统治生涯,景泰年间由这两位大臣继续主中馈。根据史料记载,陈循为官清正,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其他官员为讨好皇上献诗反而惹怒圣颜时,陈循凭借才情和机智为其化解危险,是个令人尊敬的台阁重臣。  

    英宗复辟后,73岁高龄的前首辅--陈循亦被廷杖一百,贬戍铁岭卫,削籍为民。后石亨等败,陈循上书千言自辩,获诏准,释为编民,一年后卒于铁岭,终年78岁。

 

(三)在铁岭的日子

    陈循在铁岭的日子,可以供考证的历史资料现存很少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所有的关于铁岭作为战国与汉代辽阳襄平古城、三韩之地、还有金代开国(收国)的上京首都,以及徽钦二宗路过此地的诸多重要记载,都已经无据或缺少证据可查,让人们论证起来无比地艰难。个人猜测,很可能是后金的开铁战留下的后遗症造成的,也许也不是。但是那么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存,谁给整哪儿去了呢?

    所以,我也只能从一些道听途说来描述一下这位被冤屈的大臣的人生的最后六年,在铁岭的生活。

    陈循在铁岭的生活,与郝浴相似。换句话说,陈循是铁岭流人里官位高、权力重、学问亦深的人物,他的所做所为自然对后来的包括郝浴在内的流人作出了榜样。陈循在铁岭期间也曾设帐办学,同时在皇上允许的区域内游历四方,体察民风并游览名胜。后来其多次积极上奏至皇上为自己鸣冤,终获昭雪。其实说句公道话,英宗朱祁镇也不是不知道他冤,只是碍于政变总得有个由头啊,所以把老人家流放到相对条件较为宽松的铁岭。

    铁岭八景诗是陈循的作品,这八个景致已经被陈循了然于心,自然300多年前的他,足迹早已遍布现在的银州区。铁岭重修圆通寺塔(北市白塔)时,他为之撰写《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后还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从他的铁岭作品的所到之处看,老人家,确实走了铁岭不少的地方,而且以其文才为这里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美丽篇章,也为后世的铁岭人留下了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摘一段描写开原的《重修崇寿寺塔记》部分内容,可见这位政治和文化上都颇有造诣的大臣的笔下千秋:

    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

    肖像祀佛,高以何计。煌煌金身,为国几四。

    非空非色,手眼皆千。坐大悲阁,法相森严。

    万法三乘,有名有号。俨乎兜率,佛法僧宝。

    叠石为塔,高入青冥。俯视今昔,何千百龄。

    风雨雪霜,竟岁既久。坚者仅存,朴者浸朽。

    ......

 

(四)陈循的一些轶事

    在史料里,还有些关于陈循的轶闻。比如一位姓高的同僚,妻子是个悍妇加妒妇,被在他们家喝酒的陈循管教了一番。说句心里话,个人意见觉得陈循管的有点多了,虽然你是国家总理,但是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哪?您老能真正管的了吗?

    还有就是景泰帝想让自己儿子做太子,大臣起初反对。后挑选重要的大臣给了不少金子。陈循也在其列。众人就都不再吭声了。

    此外陈循因为儿子没考取功名而与别人来合伙弹劾考官,还在家乡与他人争宅基地。凭良心来讲,这些轶事或者污点确实让人有点点失望,却又确实亦情有可原。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官并不等于六亲不认,为子女为家庭被影响失去了明察秋毫的判断力,也实属人之常情。

    因此,这些资料也让后人进一步了解、认识了这位明朝台阁重臣--陈循,其除了在铁岭文学历史上的贡献,在铁岭的生活,还包括他有血有肉的个性与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摆在我们面前。

    今天,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历史、读懂历史人物,研究的是人与人性,而不是神或神化了人。换句话说,人性,总有两面,区别在于,我们能否有机会去了解、有机会去触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