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者就中西结合家庭教育的对话

标签:
育儿蓝丘海焰中国书法中国文化教育体制培养人才少儿 |
分类: 宝贝成长 |
1、
中国的教育体制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相比起中国,法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不一样的。法国教育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构成。
法国的小学学制5年,初中学制4年,高中学制3年。
高等教育制度又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法国的公立大学一律免费,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册费(约800法郎)。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现有80余所大学和300多所专业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发达的教育体制使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法国的文凭国际公认,并且学费低廉。
法国大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二年,毕业后获大学基础文凭,相当于我国大专文凭;第二阶段一年,毕业后获学士学位;第三阶段是研究生阶段,毕业后可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高等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廉的近乎于免费。
我们也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在衡量中国和法国教育的利弊后,我们还是决定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小学的教育。先打好中文的基础。比起法语,中文是一种更加难掌握的语言。我们不是只要孩子说几句中文:你好。谢谢,再见就满足了。而是要求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掌握。这样的要求,如果居住在法国的话,估计是非常有难度达到这个目标的。
2、
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可以结合到两者之长。但要实现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生加后天而形成的独特个性。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个性,优点等,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帮助。爸爸妈妈都有责任教育好孩子。我们就会利用爸爸和妈妈的所长,加以利用。例如妈妈一直以来在学习方面都比较出色。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所以妈妈是负责孩子平时的功课,测验,考试前的准备,复习等。爸爸则在艺术,创造方面比妈妈更加出色。所以这方面培养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他了。孩子们在爸爸平时的引导下,用心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创作方面的素材。
3、
蓝丘在国内度过了一年幼儿园和五年的小学教育,所以是比较适应国内的教学方式的。英文学习的进度我们也是跟着国内的教材。不过国内她就读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学英文而不是其他学校的三年级开始,所以相对来说她的水平比国内的学生水平要高一些。刚来香港这间小学,她直接升读六年级。但这里的六年级英文是分成A和B班的。水平高些的在A班。A班的同学都是外籍学生或母语是英语的学生为主。蓝丘被分到A班。刚开始她是不适应这里外籍老师的教学的。老师不用香港区统一的英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叫做“BLACK BEAUTY”的书籍。这本书的英语水平很高,我查了一下,是国内大学生才阅读的水平。蓝丘跟不上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这本书籍一点也不生动有趣,根本激发不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蓝丘的爸爸马上和学校沟通,经过协调,老师更换了教材,这本书只作为课外阅读之用,另外有专门的香港六年级小学生同步学习的教材供同学们学习,每周也会学到新的语法知识。与此同时,也要学生网上搜索资料,然后做英文口语的”题目演示“。一段时间下来,英文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就得以迅速提高了。比起前几个月,孩子更加能主动的运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和爸爸沟通了。以前都是只说法语的。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
每个混血家庭的教育情况并不一样,所以我只能反映结合到我家孩子的实际情况。
4、
2010年的九月,我们移居到香港。孩子们也在香港的小学继续他们的教育。比起法国,香港的教育和国内的教育有相似之处,但当然也有不同。对混血孩子来说,在香港的中文学习没有在国内那么难,虽然要学繁体字,但学习的内容要比国内的时候要容易。但英文的学习可是一点都不轻松。比在国内的时候那个水平要难多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的难以适应。在两三个月的调整加上我们的辅导,终于适应了香港学校的英语教学。
5、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不同科目的学习外,我们还比较注重孩子的品德,音乐,艺术,创作力方面的培养。因为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好,却是品德非常差,不懂得关心他人,或只是一个分数的机器。虽然有高分数,但没有任何创造能力的话,那么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造力。这方面的培养,在国内学校来说相对较少,唯有我们家长方面多尽力了。
所以除了技能教育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孩子要学会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教会孩子对父母,对社会感恩。
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已经对待人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从小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从此以外,情商教育或逆商教育也是必需的。培养孩子抗压力,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遇到困难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不少华人家庭都希望孩子能留下中华文化的“根”。但要做到却是一点也不容易。特别是本身家庭就是生活在海外的话,就更加困难了。因为海外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比国内少得多。我们非常幸运,先生的工作一直在香港,所以为了孩子能学好中国文化,我们花了六年的时间在国内生活。当初这个决定先生也非常的支持。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也是非常明智的。中文对外国人,和大多数混血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语言,特别是书写方面。
我们平时也很注意培养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面来实行:
- 书法。孩子们都有练习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 旅游。我们定期都带孩子们去国内不同的地区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通过旅游,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区,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都会为孩子上了非常生动的中国文化课。
- 阅读。要对文化有兴趣,离不开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图书馆永远是我们家最喜欢呆的地方。在我们的指引下,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特别是中文的阅读,现在已经难不倒孩子们。通过阅读,可以认知到更加多。
- 写作。阅读是一定的积累,之后就是写作。对一种语言是否熟练的掌握,标准之一是能否写出文章来。写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只要经常的联系,就能用进步。前两年姐姐已经在新浪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只要有空,她都会写文章。她写的文章也在国内的比赛中多次的获奖,也有文章被刊登在学生们阅读的杂志上。这些对她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鼓励,她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7、
我觉得虎妈妈只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但她并不代表所有的中国妈妈。虎妈妈的教育方式真的有些吓人,说实话,不要说孩子,我自己也接受不了。孩子也不是机器,不是我们家长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机器。在我接触的中西家庭的华人妈妈中,几乎没有人的教育理念是和虎妈妈类似的。反而很多妈妈是受了外国先生的影响,而对孩子采用的比较偏向西方的轻松,开放式,没有压力的教育。但我自己来说,人的一生都是充满压力的。毫无压力对孩子来说只会原地踏步或退步。所以我尽量做到中西结合,既有中式的严厉,也有西式的放松。所幸我做的一切,先生都很同意和支持。有了他的支持,很多事情执行起来也能事半功倍了。
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路途还是很遥远。我们也是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希望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独立自主,善于创新,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