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罗琳·施华兹2006年在中国某公关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然而她除了参与各种会议,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可做。开会时她只是安静地坐着,不知道会议议题,甚至对客户一无所知。“我总是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但会议本身和我没任何关系”,现就读于纽约的施华兹说,她在中国之所以拿钱却不用出力,仅仅因为她是白人。那家公关公司有西方客户,他们想让公司显得更加“国际化”。尽管这种方式欠妥,却折射出中国同西方之间一种全新的微妙关系:一些中国公司想通过雇用西方人(特别是白人)来衬托自身,好让本公司显得地位很高、运作很成熟。
中国同西方之间的关系自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不太明朗,这既触发了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也使中国人充斥着自我否认情绪,同时对西方充满盲目崇拜。
中国人的“优等”和“劣等”情结根植于“100年的民族屈辱”,从未自我消除。即便中国最近30年已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情结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国要求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西方的更多尊重,而在个人层面上,西方人在中国人眼里仍贴着“优等”标签。
二三十年前,西方人在中国下馆子、住酒店往往能享受到特殊待遇。如今,在饭馆和百货商店里一掷千金购买香槟、名牌服装和豪华轿车的往往是中国人。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些和西方人共事或交友的中国人却常常发现自己仍无法享受到外国同伴的待遇。一些饭店将较好的桌位留给外国人,在提供服务时也是老外优先。我的一位朋友嫁给了一个欧洲人,住在北京某公寓。如果她回家忘了带小区的通行卡,门口保安往往会刁难一番,而她丈夫就从未遇到过这种麻烦。而事实上我的朋友才是房主。
一些中国人在“西方优等论”上显得有些极端。中国某大公司的总裁就擅用“白人”商业策略:他出差到一些小城市时身边往往带着一名白人随员,“身边带个白人,当地人会高看我们一眼”。尽管这名随行外国雇员不必开口,其存在却往往会使事情进展更顺利,至少能让氛围变得更友好。但他的“白人策略”也有个缺陷,那就是别人往往将其雇员当成老板,而他在别人眼里只是个翻译。
对一些被中国公司雇来“充门面”的白人来说,这让他们感到不自在。施华兹就觉得自己在公司被当成小孩子一样,甚至就是“动物园里的一只被观赏的动物”。她来华之前学过8年中文,但她的中国上司对此一无所知,“他们甚至连我的简历都没看过。”
而我那位朋友的丈夫对小区保安对他们夫妻差别对待的态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保安应该像对他那样对待所有人,但直到中国人学会尊重农民工和穷人,这种变化不会发生。
偶然看到了以上的一篇文章。我承认,当初之所以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在于这个文章的标题:“中国人的劣等人种情结。。。”?。当时心中有点不忿,因为觉得这个劣等二字太刺眼。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在世界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前说中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日本保持这GDP世界第二的记录是1968年开始的,至今已经42年。现在“终于”被中国超越了。但可不要计算人均。如果一算人均。那中国还是排在世界150名左右。属于落后国家。
看完文章后,我无语。因为文章上说的也是事实。就算是我居住的国内小区,也是经常发生和上面作者的朋友遇到的相同的问题。那是封闭小区,如果出入是要带卡的。如果没有带卡,全部要登记,打去管理处核实,留下身份证登记等等。本身这样的做法没有错。但奇怪在我那个洋老公,每次出入都从来不带卡,但却能出入自由。当然我要承认,我老公本身是非常有礼貌的人,每次见到邻居,保安,清洁大婶都一一打招呼的。反而非常看不惯区内那些开着宝马,保时捷,自认为有钱就可以乱开快车,横冲直撞的“先富裕起来的人”。那些人可是从来不看清洁阿姨,保安一眼的。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人是社会最底下的一群。但我很多时候经过,即使有礼貌打招呼,还是要出示我的业主卡才能进去呢。
另外,我们发觉很多国内的商户,他们总以为外国人就非常的有钱,所以外国人和中国人问价都是两个不同的价钱的。我们学乖巧了。都是分开走。他看中那个东西,会告诉我们。然后我妈妈出马。我妈妈可是个砍价高手。很多时候老公问的价钱和最后我妈妈出到的价钱,都令他佩服不已呢。
国人对白种人和黑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一看到白种人。就是发达国家。如果黑人,大家想一定是来自贫穷的非洲了。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是这么几年就可以改变的了。
有次看雅虎专题,有些地方县市,为了显示他们有能力拉不少外国的投资,竟然随便的和一些白人签下合约。那些人什么也不用做。就是因为他们有外国人的外表。然后每天假装参观当地,投资。合约期大约三个月左右。白人因此会得到3-5万人民币的报酬。这样的事,真是闻所未闻,却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