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感
(2013-03-18 19:08:40)| 分类: 幸福活动建设 |
读《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感
文/朱镇
今天,我在《中国教育报》上阅读了李烈校长的文章《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觉得说得很好。
文章这样写道: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拟补,而“思考”和“思考力”确是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力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好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什么习惯、礼貌,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阅读收获:读了此文,我想将其思想内涵与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联系起来,来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第一方面,学习领域。在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我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每天做多少课外题。这是为了知识而知识。明显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家长应该时时思考:孩子做完一套题后在学习方法上有没有收获,学习兴趣上有没有增强;我应该在指导方法、激发兴趣上,做些什么。我以后应该具体怎样做呢?1.让孩子在每道题答案的旁边写上“方法”的批注;2.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爱学习的精神;3.不要给孩子定出具体任务,不要给孩子阅判,让孩子自己拟定学习任务,答题后让孩子自己对照答案阅判。自己的任务主要是方法上帮助梳理,兴趣上不断激励。第二方面,社会领域。今年过节时,我想自己去孩子老师家里看一看。我想这样做不妥,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或者跟着我们一起去。让孩子到老师家里串门,不是让孩子给老师去送礼。主要是通过这件事,培养孩子的一颗感恩之心。老师为了自己的成长花费了一年的心血,应该感谢老师,带点东西,聊表心意,这是人之常情。东西不在多和贵重,在于这份心。原来所做的一些事情,诸如每周的双休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回到家,看望奶奶、姥姥;每天吃完饭,要主动将碗筷放进洗碗池,擦净餐桌;……这些事情做得很好,以后要继续坚持。
其次,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自己今年分管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照李烈校长提出的教育规律,自己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没有引导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开展更多地教育活动,等等,以后要加以改正和提高。具体怎样去做,细化的东西自己还要好好地斟酌考量一下。
李烈校长的这个观点,初看觉得新颖少见,实际细想起来,也并不是曲高和寡、艰深晦涩之言。她的观点实质与平日常说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都是协调统一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是仅仅知道这些观点,不仅仅要口头上能说出这些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将这些抽象的规律演化成具体地实施策略、途径、行为等,并且不断地去坚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