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藏书楼之五 五桂楼

斯楼崔巍,书香绵长之
五桂楼
浙江余姚,美丽、古老又神奇,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诗云:“余姚两山下,东南最名邑。”其境内,挖掘出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更有葱茏绵亘的四明山,四望皆明,“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诗仙李白在畅游四明山后吟道:“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光辉照雪崖”。
余姚梁弄古镇,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一个盆地中,四周峰峦叠嶂,宛若画屏,环境极其幽寂静谧,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此写下的“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真实描述了梁弄的安逸、温馨。
http://s2/bmiddle/001MVyJcgy70mjtcSCBc1&690五桂楼" TITLE="浙江藏书楼之五
http://s2/bmiddle/001MVyJcgy70mjurCOR11&690五桂楼" TITLE="浙江藏书楼之五
清嘉庆十二年(1807),藏书家黄澄量在梁弄祖宅之南建造了五桂藏书楼。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自幼好学,长为诸生,博闻多艺。宦游京师,性喜藏书,曾作《书睡》诗 “生年未卅岁,夜睡曾不足。若非书中寝,一日终蹐跼。”垂老还乡,不置产,以山区地僻,兵戈罕至,乃筑藏书楼。他认为“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赢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为愈也”,故“建楼储之,以贻子孙”。他不仅自己“得一书,添一目,即读一书,而十而百而千而万,记于目者记于心,是亦博闻强识之一助也”。更要求儿孙们共同翻阅,“以经训淑其德性,以史事扩其见闻,而又旁通诸子,泛鉴百家以增其识力”。
http://s15/mw690/001MVyJcgy70mjyrorI7e&690五桂楼" TITLE="浙江藏书楼之五
黄香、黄琼、黄裳、黄中,黄宗远、黄汝楫像 五桂诸公合像
至于书楼取名五桂的来历,《光绪余姚县志·列传》言,黄澄量“慕远祖宋时号五桂者昆季五人并著清望,遂以五桂名楼,聚书五万余卷”。黄澄量先祖颇有雅名,据《姚江四明黄氏修谱序》载 “……越州姚江黄氏世称巨家,其显于汉者若黄香(56-106,东汉大臣,官至魏郡太守)、黄琼(86-164,东汉大臣,累官尚书仆射、太尉、司空),其著于宋者若黄裳(1044-1130,北宋大臣,元丰五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黄中(1096-1180,南宋大臣,绍兴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五桂诸公,而其家于四明梁弄者…”
五代后唐时,其始迁祖黄宗远(官至越州别驾)在梁弄安家,传至第六代孙黄汝楫(1096-1170,字巨济)时,拥有家财万贯,且能仗义疏财。黄汝楫官任朝仪郎,知浦江县,赠开府仪同三司。黄汝楫生八子,黄氏兄弟八人中出了五个进士,其他几个也都步入宦途。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的五子被统称为五桂。
萧山图书馆藏《余姚梁弄横街黄氏家谱》黄开、黄闶、黄阁黄訚、黄闻、黄訚五桂诸公像、像赞 宋高宗赵构《送五子还乡诗》
据《余姚梁弄横街黄氏家谱》记载,五桂公乃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同中进士的长子黄开(1190-1119,字必腾,历任秘阁修撰、崇安县令),三子黄闶(1127-1169,字必谦,官至文思院监),四子黄阁(1130-1182,字必升,官至诸军审计司军器监),绍兴三十年(1160)中进士的七子黄闻(1137-1213,字必明,历任秘书丞,睦州开国男) 与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的五子黄訚yin(1134-1201,字必诚,官至海盐县令)。
五兄弟先后中进士,弹冠相庆。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赵构有《送五子还乡诗》并序:“卿昆季辞朕而归,欲留不可,偶成数语为赠,一以表君臣临别眷恋之私,一以为卿子孙后日之光耳!不德作民王,贤良在朕旁。普天夫子铎,仙籍桂枝香。昔日燕山窦,今朝浣水黄。雁行当不乱,衣锦好还乡。”自此,黄氏五兄弟以“五桂”名闻遐迩。
五桂楼远离喧嚣,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门弄,是一幢明看二层,实为三层的木结构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07平方米。砌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四周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南端筑有雕花石板栏成的花坛,饰有
“八骏图”、“麒麟送子图”。精美的石刻木雕,满目的花草竹木,绿荫婆娑,清香袭人,显得分外幽静,古朴、优雅。书楼坐北朝南,勾连搭屋顶,呈“众”字形,设暗阁,起防漏防盗作用,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千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
五桂楼西侧原有书房两间,名曰“爱吾庐”,后扩建为五间,雕栋画梁,卷蓬饰顶,建造讲究,名称“梦花书屋”,与五桂楼相互辉映,为黄澄量居室和会友、写书之所。东侧有平房五六间,为当时工匠雕板印书所用。另建有厨房和家人居室,形成一幢古色古香,玲珑别致的建筑群落。
登五桂楼极目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北岭、南峰、东岩、西谷,秀峰玲珑,翠浪起伏,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草堂是讲学之所,聘请鸿儒名流来此延馆授课。因而,五桂楼不仅是藏书楼,还是民间自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院,它对余姚的文人学子,起过重要作用。
清光绪乙未刻本《五桂楼书目》,书前有黄澄量的题识说:“今世藏书之家,惟宁波天一阁为最久。其制厨门楼钥,子孙分房掌之,非齐至不得开,禁以书下楼梯及私引亲友擅开,皆罚不与祭,故历久而不零落。余既构楼三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读楹书,可登楼展视,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尝见世之谋子孙者,求田问含,计非不周至,然数传之后,不兔窭贫,重念籯ying金之教,此余藏书之本意也。嘉庆辛未春仲石泉识。” 表明他藏书不仅是为了自用和传与子孙,也是为了嘉惠世人。黄澄量,雅量高致,气度恢弘,不仅对亲友,也对一般的士人学子开启了藏书楼的大门。凡是登门者既可“恣其阅览”,且供膳宿,但不出借。此举充分激活提升了藏书的使用价值,悠悠200年前,能有此等见地,实在难能可贵。当时许多学人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
五桂楼有一套比较严格而独特的藏书保管制度,所以,它藏书之丰,在浙东仅次于宁波天一阁,赢得了“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美誉。清代一首咏五桂楼的诗唱道:
不减琅琊福地居,四明山翠护图书。
从黄澄量开始,就对藏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目。黄澄量编有《五桂楼书目四卷》,收录藏书五万余卷。
黄澄量去世后,其子黄肇震(字伯器,号药溪)继承父志,继续收集图书,为五桂楼增加一万余卷藏书。据光绪志记载,五桂楼“聚书五万余卷。邑知名士诸开泉、胡芹、史梦蛟、吕迪辈交器重。之子肇震,字伯器,踵父购书,复增万余卷。”清成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东进浙东,途经梁弄,五桂楼藏书遭到部分散失。黄澄量之孙黄联镖、曾孙黄安澜重新搜集散失的图书,又添买善本,经多年搜讨,终于使五桂楼藏书基本恢复原有的规模。清光绪年间,五桂楼编印《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藏书分经、史、子、集,各类书籍1514部,其中颇多宋、元、明的善本。
对于五桂楼的蹉跎岁月与薪火相继,黄联镖在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所写的《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后记》中作了简略而清晰的概括:“先王父石泉公性嗜篇籍,租入之余,悉以市书,历十余年,积卷五万有奇。列柜二十,筑五桂楼藏彝其中。先大夫药溪公裒聚增益又不下万卷,楹书之富甲越中。辛酉之难稍稍散佚。(联镖)念手泽之存,命仲儿(安澜)谨为整理。部次之紊乱者更之,卷叶之乱者序之,其阙佚者随搜补之。自乙丑秋季迄今庚午冬仲,历寒暑仍还旧观,藉承先志并勖后人焉。”
黄安澜参照祖父黄肇震所编的书目,依据五年来重新整理藏书的实际收藏情况,重新编订了《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印。
卷二史部:正史29种
黄澄量去世后,其子孙继承了他的藏书流通理念与方略,继续对外开放五桂楼藏书。《五桂楼书目》前附有许多学人对五桂楼的题词。
例如,邵瑛的《登五桂楼看藏书》:“总少人间未有书,洞天深处竟何如。名山盛业君都擅,不数琅嬛福地居。”
黄直重的《赠五桂楼主人药溪先生》:“四明山上云汉章,五桂楼前经籍光。闻道宗衮昔建此,网罗欲过千顷堂。……羡君好书敌曹氏,我欲为君主书仓。羡君拥书等侯国,我欲为君校书郎。”
海盐人徐用仪跋文中写道:“曩余官京师,与余姚朱肯甫太史友善。肯甫沉酣经籍,因言其乡人黄石泉先生插架甚富,药溪先生继之,积书至六万余卷,为越中藏书最。余心窃慕之。去年衔恤家居,石泉先生之曾孙芝生茂才以五桂楼藏书目录寄示,展阅一过,如入琅嬛……”
凡此种种,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五桂楼开门纳客,读者欣然而至的盛况,也再一次证实了图书令人倾倒的魅力和不可抵御的吸引力。
黄澄量利用五桂楼的藏书,手辑《明文类体》,还著有《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四明记游钞》、《五桂楼书目》等著作。黄安澜则致力于刊刻五桂楼藏书中的精品,多为余姚先贤著述,如虞世南(558 -638,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余姚人)的《北堂书钞》、赵撝谦(明初学者,字古则,余姚人)的《六书本义》以及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人)的多种著述,特别是一些因政治原因未入选《四库全书》却藏于五桂楼的优秀著作,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思旧录》等,黄安澜都一一刊刻,现在尚有部分木刻版藏于五桂楼,此举于对保存、传播余姚先贤文献,功不可没。
1930年明史研究专家黄云眉(1898—1977,历史学家、教育家。字子亭,号半坡,浙江余姚人)教授对五桂楼藏书进行整理,并写下《清理黄氏五桂楼图书》。据黄教授考证,当时五桂楼有“书橱大小三十口,现存图书四万五千卷”。黄教授还对照黄安澜所编书目,把部分散失图书记录在案。
新中国成立后,曾对五桂楼图书再次重新编目,上报浙江省文管会。当时尚存图书一万五千余册。
1955年浙江图书馆请1932-1937年曾在馆中任职的杭州大学历史系张崟 (1907-1965,字慕骞,浙江瑞安人)副教授到余姚收购了五桂楼藏《明文类体》。
1956年7月下旬,基于五桂楼藏书封存多年,行将遭虫蛀,为了防微杜渐,浙江省文化局委派浙江图书馆古籍专家刘慎旃(1909—1991,安徽巢县人)及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刘永长会同余姚文物小组负责人姜枝先,同往梁弄五桂楼启封检查,当即决定,由浙江图书馆提取书籍5289册收藏保管,省文管会亦提取了128册。当年9月浙江图书馆与省文管会分别向余姚文教科提交图书清册备案。
http://s15/bmiddle/001MVyJcgy70mjSrto2ee&690五桂楼" TITLE="浙江藏书楼之五
http://s3/bmiddle/001MVyJcgy70mjLqXtM62&690五桂楼" TITLE="浙江藏书楼之五
浙江图书馆所藏黄澄量辑《明文类体》,不分卷,138册,稿本。为避文字狱,不署编者,题托《今文类体》。这部书仿黄宗羲《明文海》的体例,选录有明一代文集,由明刻本剪裁而成总集,录书计85部,其中30种是当时禁书,有的为全毁本。此书所收文集大部分《四库全书》未收,部分收入存目也多为罕见本。尚有28部今为孤本孤版。全书皆用明刻本原书作材料,分门别类剪辑而成,原书大都为明人文集,属未刻稿本。黄澄量所处的乾嘉之际,当时文网甚密,对明代人的著作禁锢极严,许多明人著作被禁被毁,要编明人文集,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慑于文字狱,书的封面上《今文类体》等字,为编者黄澄量所书,书的目录先写王守仁、方孝孺、张居正等名列之于前,而把有触清代忌讳的文章,隐藏于后,其编辑矜慎周至,用心良苦,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与睿智。黄澄量编辑此部书,尽用明刻明印本,搜罗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时至今日凸显出非同小可的价值,对于保存明代文献,研究明代版本目录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72年秋,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1904—1998,目录、版本学家,苏州人)游杭,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读到《明文类体》后,大喜过望,亟称这部书为“有用之书”,“是一部稀有的好书”!
1979年初,史学家、版本学家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河南安阳人)赴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宁波一带访书,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又专门披阅了这部书,他在专著《江浙访书记》中写道:“《今文类体》不分卷,一百三十八册,浙江省图书馆藏,用明代各家文集辑录本。清余姚梁弄五桂楼黄澄量汇订。…这部书的编目为:原书目录六册,
墓志铭十七册,行状五册, 祭文六册,传五册,
赞一册,解附杂解一册,策三册,记八册,议附公移三册,书十四册,诗三十五册,题跋一册,墓表三册,碑四册,考附杂考一册,说一册
1989年12月,五桂楼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如今,五桂楼尚存古籍藏书共9997册。其中,善本19部(625册),特藏书41部(878册)。多数属经类典籍,其中最多的为“易经”类,如《周易析中》、《周易虞氏义》、《重刊十三经疏》等。
历经200余年风雨的洗礼,书香四溢的五桂楼岿然不动,犹如一位安详淡定的老者,悠然伫立在四明山怀抱之中,质朴无华而隽永绵长地展现着藏书楼独特的神韵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