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湖少主v
东湖少主v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0
  • 关注人气:8,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备“三拒徐州”的隐情

(2013-05-14 16:35:46)
标签:

徐州

陶谦

孔融

刘备

三国

分类: 凹凸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陶恭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看起来是陶谦意欲为徐州选择一个仁德明主,才不惜埋没两个儿子的前程,独独要将徐州拱手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备。而刘备,面对送上门来的大礼,不仅没有欣然接受,反而是一再推辞,始终不肯答应。

    如此场景,实际完全可以作为一段千古佳话传颂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对“禅让制”情有独钟的国家。而事实却是,在这“让贤”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和无可奈何。那么,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刘皇叔为什么要一再拒绝陶谦的“好意”和诚心呢?个中原因,似乎也只有刘备自己能够体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危险。事情还要从曹操进攻徐州的起因说起。想当年,曹操起兵,因担心老父曹嵩在家中危险,就想将其接到军中。但就在路过徐州的时候,徐州最高行政长官陶谦因见曹操势大,就想借此机会拍拍曹操的马屁,以后也好有个照应。于是,半路之上将曹操老父接到城中,大献殷勤,一力款待。从来财帛动人心,见曹嵩行李沉重,陶谦手下见财起意,就趁着夜黑杀死曹嵩,劫了财物。曹操得知此事之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亲率大军,定要踏破徐州,为父报仇。而陶谦,本想以此拉近与曹操的关系,不成想却弄巧成拙,惹火上身。面对曹军的到来,陶谦是百口难辩,无力应对,只好求助于好友孔融的帮助。但孔融也不是豪强之辈,知道不能成事,只好又转头求助于刘备。面对曹操大军,陶谦、孔融尚且不敢抵挡,当时危险可想而知,对此刘备自然心知肚明。因此尽管刘备满口答应,但到底有多大把握却不得而知。既如此,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临机再做决断。显然,这符合刘备一贯的处事风格。

    二是自卑。从十八路诸侯诛董卓失败之后,大家各自散去,招兵的招兵,抢地盘的抢地盘,大多都有了一定的根基,像江东孙坚、荆州刘表、淮南袁术、河北袁绍等,盘踞一方,称霸江湖。唯独刘备,缺兵少粮,财力不济,至今仍蜷缩在平原县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没有太多的壮举和作为。此时的刘备,不要说与曹操等人争雄,即便是与陶谦、孔融等辈相比也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或许就是因为内心自卑,大家都不怎么看好,因此当孔融派人前来向自己求救时,刘备不禁受宠若惊,面对来使“敛容”答道:“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人都好面子,刘备被压抑得太久了,见有人突然如此瞧得起自己,哪里还能不激动万分。于是,立即率领仅有的三千兵马与孔融会合,进入徐州城。到了徐州之后,陶谦见刘备“仪表非俗”,立即提出要将徐州让给刘备。本来,刘备是来给人家“灭火”的,说到底就是巴结人家一下,以此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今见陶谦如此举动,一下子把刘备弄了个措手不及。初来乍到,身份低微,哪里有喧宾夺主的道理。因此,刘备吓得是赶紧“俯伏于地”,坚辞不受。

    三是虚伪。陶谦一让徐州未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身份低微,不摸底细,不敢造次。但既然来了,刘备还是要做些工作的。见大家对自己寄予厚望,刘备就煞有介事地给曹操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说陶谦乃仁人君子,请曹操念及旧情,及早退兵。按说区区一个刘备,曹操哪会放在眼里。但就在曹操大军向徐州进发的时候,却得到吕布袭击兖州的消息。曹操因怕后方有失,就想赶紧回援。既然要走,干脆给了刘备一个顺水人情。见曹军退走,陶谦大喜过望,再次提出要将徐州让给刘备。而这一次刘备还是坚决不答应,惹得关羽和张飞都有些不愿意了。其实,这时的刘备已经没有自卑感了,退去了曹兵,底气早就鼓起来了。但刘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虚伪。他当然知道,自己刚到徐州不久,立足未稳,即便是接受了陶谦的大印,陶谦手下那些人会不会服气自己还真不好说。加上刘备也多了一个心眼,陶谦是不是因为自己退了曹兵,觉得过意不去才给自己客气的呢。在此情况下,与其接受,不如坚辞。既显得高风亮节,又可借陶谦之力,巩固地位。一旦时机成熟了,再取徐州也不晚。但陶谦、关张等人哪里知道刘备的内心,一力要“让”,最后实在把刘备给逼急了,不惜要“掣剑自刎”。一看这种情况,大家也就不好再勉强了。

    四是害怕。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刘备坚辞不受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怕曹操挟私报复。刘备十分清楚,陶谦将徐州让给自己,并不是早有的打算,而是在曹操来攻、城池即将不保的情况下,才做出的权宜选择,无奈之举。陶谦自己有两个儿子,如果不是曹操大军前来攻打的话,陶谦未必就会舍得给刘备。尽管此前一封书信让曹操大军退去,但刘备怎会不知道,曹操是因为与吕布交战,无暇顾及徐州才暂时退走的。一旦曹操把吕布那里的事情料理完了,势必还要回过头来攻打徐州。按曹操的一贯性情和作风,杀父之仇,岂能不报。因此,面对送上门来的“烫手山芋”,刘备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因此这才三番五次地予以推辞,既转移了矛盾,也给人造成一种君子不夺人之美的假象。

    有此诸多顾虑,刘备当然不肯轻易接受陶谦的让位。但后来就不一样了,靠着陶谦的提携和自己的用心经营,刘备的威信日渐提升。既然有了根基,陶谦业已去世,刘备也就顺利成章地笑纳了。(2013年5月13日——5月14日写于山东枣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