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开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http://s5/middle/65c26d78t794c3abd24e4&690
【1994年南怀瑾老师在法国巴黎访问时的老照片:正在点评董强先生<右一>(现为傅雷翻译奖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书法】
------------------------------
正文: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http://s4/middle/65c26d78tbcfa7bd97b43&690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http://s13/middle/65c26d78tbcfa7d7596fc&690
*****
http://s7/middle/65c26d78tbcfa84c9ca46&690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住、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金刚经说什么》
-----------------------------------------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http://s16/middle/65c26d78gbcfa90c2c1af&690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
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
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http://s5/middle/65c26d78gbcfa925ed9c4&690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
*****
http://s12/middle/65c26d78gbcfa941b7bab&690
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还一直念着,我要保持这一知,那就又过头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知道这一知清净,清净以后就不理了,就过去了,不就对了吗?如果还一直念着清净这一知,就又不对了。
《如何修证佛法》
-----------------------------
你提到《楞严经》上说,七大的见,明心见性的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原文是不是这样?我们一切众生存在所知所见,这个“见”,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的见,刚才丁师父讲的心里头的概念,这个观念就是见地,知道一切这个就是知与见,“所知所见”,不谈“能知能见”的啊。知见这个作用就是心念,对不对?(僧甲:对)这个心念知道的、思想的,这个就是“知见”。对不对?(僧甲:嗯)
http://s1/middle/65c26d78g794c42e8e180&690
僧甲:这个我也不懂。
南师:那我不是白讲给你听吗!你只晓得问,我答复你,你又说不知道,我岂不是白讲了!那不是说白话,你逗我玩的。
僧甲:这个“知见无见”是不是离心意识呢?是不是那个意思?
南师:你又乱扯了,现在讲这几句话,你又扯一个问题出来了。你就是专门在那里打妄想,佛门的米给你吃下去,一天到晚在串这个妄想啊!你乱扯下去,我就不答复你。哪里给你们这些人搞得完啊!这样听懂了没有啊?我先问你这一点。哎!你不要老是问你的话,你女孩子那样,摇摇摆摆点个头,要同男人一样,声音大一点!男子汉大丈夫嘛。
僧甲:还是不懂。
南师:听不懂是吧?那就没办法了。那就放到吧。不懂,那你四个问题我都没有答复你啊,以后再说,因为我答了你也不懂,听不懂!
大家还在这里,现在我不跟你讲了。宋朝有个禅宗祖师——遇安禅师,住浙江温州现鹿寺,还注解《楞严经》。他读《楞严经》,读到“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上这几句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很诚心地在读,忽然开悟了。他怎么开悟?自己读了这几句原文,把句子一改,就开悟了,所以他的外号叫“破楞严”。
http://s15/middle/65c26d78gbcfa9e8d81de&690
人家自己会圈点,就开悟了。你要问人,别人给你解答了,还是听不懂,那就将来再说吧。换一句话说,你要问我,我说,“你听懂没有?”你说听不懂,是吧?那么我要以禅宗作风说:“兄弟啊,回峨嵋山去,听懂的时候再来”就好了。
好啊,休息一下。我到这个时候精神就来了,要么我跟你们玩到天亮。因为他刺激我,精神来了嘛!哈哈,“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就起来了无明,一片无名火就发了,恨不得揍他一顿。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你看《楞严经》的境界,刚才讲到有位禅师怎样把《楞严经》的句子点破了一点,会开悟啊。所以你们佛学院同学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过你们的生活散漫,一切太乱了,真糟糕,好好在这里念书啊,读书、读经也会开悟成道的,你看那个破愣严,《五灯会元》有你察看一下想不出名字,《楞严经》有几句原文它的逗点标点改一改,他就开悟了。
http://s6/middle/65c26d78gbcfa9fb94925&690
我们有个温州老乡(瑞鹿寺遇安禅师)也是个和尚,他看《楞严经》也参禅,永远悟不了。忽然有一天,他把《楞严经》这个句点改了一改,他大彻大悟,他怎么句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大彻大悟。知见立,有了所知所见,知即无明本,这一知,变成烦恼的根本;知见无,所知所见都空了,见斯即涅槃,见,你能够达到这样的见解,心境到达佛的清静涅槃境界了,所以后人不叫他的名字,那些徒弟们叫他破楞严,打破了《楞严经》的句子他开悟了,破楞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实在好啊,这改得好啊,改得好啊。
《南禅七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