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一次一个人的旅行

标签:
旅行自助游一个人的旅行 |
分类: 旅行 |
http://s16/mw690/001MUgGKgy6VGPk31Yb5f&690
前段时间来了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不乏有人问我“怎么不约上我啊?”“下次再出去玩叫上我”,我当然也喜欢和朋友一起出行,享受一场友情+美景的盛宴;也喜欢和爱人出行,可以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用操心;也喜欢带父母出去玩,可以尽一份做女儿的孝心,但是长久以来,我心底最最渴望的,还是自己一个人背着包,心无挂碍地行走在山水之间,和自己的内心好好谈恋爱。
成年的路一直很赶,大学毕业找工作,工作之后攒钱还学费、成家、买房,那时的我们,还没有潇洒能干到可以任性地来一场毕业旅行。10年前的互联网远没有今天应用深入,第一代手机刚刚普及不久,短信是最热门的应用。自助游远没有今天这么简单和普及。
稍稍把自己安置好了,似乎又面临职业上的进一步深化,总之,追赶好像是生活的主旋律。对这种状态烦了累了,身体也罢工了。太久不跟内在连接,肉身与灵魂长久的背道而驰,终会有一场决裂之战。
于是,放下了一切,回到内在,在不太好的日子里,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功课是身心合一,“心在焉”地过好每一天。
从小到大,我保持着和内心对话的习惯,一是通过阅读,二是走路。我在旅行中几乎能走就走,在日常的闲暇中,也喜欢到处游走,一来相当于运动,二来在心无旁骛的行走中,去静静感受内在的自己。
看书的本质和行走非常相似,爱因斯坦说“逻辑可以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书可以让你打破时空界限,远离一切现实的桎梏,尽情释放内在的渴望,在与书的对话中,你可以发现最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的旅行,是一个深入发现自我和探寻自我的过程。在熟悉的生活中久了,不自觉随波逐流,会慢慢地失去自我意识。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本就让人的生活像一条流水线,没有了奔腾和曲折的乐趣,自我的个性渐渐被泯灭,生活的创造力与活力荡然无存。
鸡汤中常说“回归自我”,可问题是,如果连“自我”都没有,又谈何回归? 阅读和行走就是帮我们建立一个内在的空间,安放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自我。
一个人的旅行中,如何玩儿,全由你说了算,于是你的“自我”渐渐从疲惫的意识中浮现出来。看古人的碑帖,想起小时候也曾痴迷过书法,多久没写字了?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想起曾经也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而这在21世纪的今天并不难实现;看着古人的建筑,想起曾经错过了进建筑事务所的机会,于是跟心爱的职业失之交臂;看着圣洁的雪山,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个世界不只有科技,还有最原始的力量。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旅行改变人生”,其实是旅行唤醒了内在沉睡的真我。
但是,更多的现实是,旅行往往也什么都改变不了,我的想法很简单,没指望通过一两次旅行改变人生,只想在累了迷茫了的时候,在旅行中去把自我意识找回来。
在青城山和都江堰,我主动放弃了坐车,每天的行走量都在15公里左右,但是并不觉得累,每天内心都好像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唱歌。我也看到不少人选择乘轿子上山,游人坐在轿子上,固然悠闲自得,但也丧失了用脚步感受“青城天下幽”的乐趣吧,心太过于安逸,意识也会偷懒地睡过去。
旅行本质上是自我意识的旅行,而一个人的旅行,最能赤裸裸地呈现出自我意识,好吧,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渴望构筑内在空间,希望保有一份自我的人,真的应该尝试一个人的旅行,其实没那么难,走出去自然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