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在修佛还是在求佛?

(2014-06-13 17:16:34)
标签:

佛学

孕峰

寂静法师

伽南

分类: 佛法


你是在修佛还是在求佛?


一夜之间,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修佛了,而且被宗教、轻宗教、神秘主义、传统文化包装之后的佛法有了各种新的玩法:开示、法会、禅修、灵修、闭关等等,真正如同70年代末的美国,众声喧哗、激情美好。

 

大部分走上修佛之路的人归于几个原因:健康问题、情感问题、事业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

 

我自己是因为健康问题结缘佛法的,一直还不敢说自己在修佛,充其量只是个在佛法门外张望的小童;

 

互联网自媒体人孕峰也是因为健康问题结识佛法的;(请参看《我与祖宗的缘分(长篇纪实)》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ae37ba0101k3lo.html

 

搜狐CEO张朝阳先生2013年结缘佛法闭关一年,是因为抑郁,也属于精神范畴的健康问题;(请参看《一个成功者的告白——张朝阳的精神危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ae37ba0101iqb0.html

 

原来,我们大部分人修佛的起因是痛苦和恐惧。于是,我们一次次奔波于佛学课程,赶赴一场场法会,参加一次次禅修。我们的生活开始热闹又新鲜,前景光明又有依靠。我们想更加精进地修佛,于是我们皈依某师父了,我们为自己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法门洋洋得意,我们开始用世俗的一切习气来修佛,我们忘了我们来修佛就是为了断除世俗习气的,我们变得越来越像是在求佛。

 

求佛表现之一:迷信偶像,大树底下好乘凉

 

之前迷信金钱,现在我们迷信与崇拜某个师父。

 

伽南老师一篇博文的评论中,一位老者与伽南老师探讨双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一旁的资深粉丝受不了有人竟然质疑他的老师,直接开骂“你这个老东西……”

 

喜欢伽南老师,便不允许任何人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探讨关于双盘的技术问题都不能,这里的潜台词就是“你质疑伽南,就是跟她过不去,也是跟我过不去”。面对这种低水平的偶像崇拜和粗暴的二元对立思维,我想伽南老师绝对不赞成,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是护持佛法,反而玷污了人们对佛法的看法。

 

寂静法师说,曾经有个人直接跪在他面前:“求您摸一下我的头,施法治好我的病”,最后寂静法师直接跪在病人面前“我真的不会治病”。

 

还有很多人参加完寂静法师的课程后,千万百计要面见寂静法师,求其收为徒弟,也不管劳累了一天的法师是否需要休息;还有的人直接辞职了,一心要加入寂静法师的“组织”。但是稍微来了一点考验,就马上后退了。比起古人为了拜师“程门立雪”,多少显得可笑了。

 

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有点像 “大树底下好乘凉,终于找到一棵大树了,我要赶紧躲到下面去。”亲近善知识、亲近名师,当然是我们修佛的途径,但是“找靠山”和“亲近善知识”是两种不同的动机,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求佛表现之二:逃避问题,求佛加持

 

我们变成熟练的演员,对法教的真义装聋作哑,却在假装修道里找点慰籍。

——创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主义》

 

大概人的本性喜欢这种一切被重新洗牌之后建立的秩序,这种秩序让“自我”贴上了特殊的标签。游戏换了新的玩法之后,让人快速地积累在另一种规则的现实世界中很难达到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可以缓解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的沮丧和失败,不用对治自己的缺点和问题。

——林曦《关于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修佛后,依旧消极逃避,烂泥一滩,遇事就喜欢求佛菩萨加持,天上掉馅饼的事最好天天都有。

 

可惜,佛法恰恰提倡我们与贪嗔痴慢疑等种种世俗习气死磕,要与自己的惯性死磕当然不是件愉快的事,于是拣点最轻松的事做做:念佛布施、放生祈祷,求菩萨加持,但就是不正视自己的问题。

 

寂静法师说过,可以求佛,在遇到不能解的危急时刻才求,往往会很灵验。与其说这是佛菩萨显灵,不如说我们在那一刻心念清净,没有给事情添乱,那一瞬间自己就是佛。

 

这也是我自己亲历过的一段心路历程,初学佛的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

 

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局限于参加课程和听闻佛法后的那种美好感觉,那种美好感觉应该带给自己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逃避问题的短暂解脱里。

 

求佛表现之三:急功近利,执着于“法”

 

总有一些人,急于修习各种各样不同的法,好让人觉得自己有各种“神通”,期望着不用跟自己死磕,就能对治所有问题,还显得自己如同世外高人一般。

 

某灵性导师,信徒好几万,号称几年的儒释道修行,走遍N多国家,拜师无数,修习法门无数,,她常常对此无比自豪。 “你这么急着赶路,要去哪呢?”,问题是到了课堂上,照样发脾气,到底修到了哪个层次就不难明白了。

 

而相反,寂静法师坦率承认:“修行人不是没烦恼,关键是对待烦恼时的心境不一样了。”寂静法师在课场上的真实、智慧、喜悦、幽默有目共睹,但他从来就没宣称会多少种法门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的只是众生不同的习性,而不是用来比拼功夫的。

 

求法的心理背后的动机依然无非是想走捷径:拥有特权、快速晋级、财富自来、运气爆棚。

 

这些求佛的表现,其实在我们初学佛的人身上都可能会有表现,因为我们来自于俗世,虽然闻到佛法是我们的福报,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身上这些俗世的习气会自动消失,相反我们要珍惜结缘佛法的福报,正视我们身上的习气,真正地修行。

 

要检验自己修佛的动机和见地是否正确,强烈推荐一本书《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书中给出了佛法中作为一切的基础见地,被称为“四法印”。

 

同时,为了帮助自己理清修佛的动机和见地,也强烈推荐林曦老师的一篇文章《关于突破修道上的唯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3253ff0100nefd.html,文中列出了5种修佛的动机,对照一下,看看你是否中枪了,如果不是,那么恭喜你,可能你上正路了。反正我看了之后,觉得条条击中我,这是好事,人是在反省和纠错中成长的。

 

如果对此问题还有强烈的探索欲,推荐阅读创巴仁波切的《破除修道上的唯物》一书,这本书我只在网络上看过一些片段,还没完整读过,感觉林曦老师的很多观点来自于阅读这本书后的思考。

 

同时,一起来提醒我们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请先考量一下自己的动机和见地,有一个好的动机,才会种下善因,才有可能结善果。无论如何,觉察自己的动机,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一课。


最后分享《正见》中的一个见解:

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