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愿意专注训练10000小时的事
(2013-09-27 17:13:26)
标签:
10000小时定律林曦叶檀杂谈 |
分类: 励志/学习 |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当我看到10000小时定律的时候,我很惊讶,西方人对精确和量化的追求让人吃惊。连成功这回事都可以被量化出来,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卓越?这就是吧。
如果我们为了做成一件事,也能充分地综合利用统计、概率、归纳、总结、计算等各种方法的话,那我想我们对于一件事结果的可控性和预见性要远胜于现在。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观察西方人生活的文章,说美国人的数学能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的运用出奇的顺溜,建房子要运用数学建模,做生意更要建模。也就是说,做每一件事之前,他们都有进行计算,或者说有进行一个数学模拟。这样是不是对结果的把控更全面更科学呢?以我目前的智力来看,这是靠谱的。
那么我们也开始计算一下我们自己要做的事吧。
训练10000小时,训练什么呢?这是个问题。
大部分家庭主妇这一辈子做饭做到50岁的时候都已经超过了10000小时,可是依然有很多家庭的饭桌是非常苍白的,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可能根本很厌倦做饭这回事。
所以,前提一定是喜欢,如乔帮主所说,你必须找到今生你所热爱的事情,否则你为什么要专注训练10000小时?为了生活,为了养家,这样的结果往往是10000小时远远不够。
10000小时应该还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热爱与专注。如何找到热爱与专注的事?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吧,不过如果还没有,就努力寻找吧,多接触原有生活之外的一些人或事,或许能加快你找到的步伐,理由是:既然你到现在为止还没找到,肯定是你原来的生活当中没有你愿意专注和热爱的事,那就跳出自己原来的那个圈去找。
找到了之后,开始计算时间吧。我转载的那篇文章里面算了是7年,标准是每天5小时,每年300天。我这里按照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总之,就是7-10年吧。
那么,在做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了,这件事真的是你的所爱吗?你真的愿意长期花大量的时间来投入吗?
有没有发现这样量化后的好处?
只是把梦想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人,看到这个数据,立马心里会发怵,也许他会很快放弃原来的想法,该干嘛还干嘛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对于那些真正有坚定梦想的人来说,他会有一个长期的心理准备,他不会因为才付出了几千小时就抱怨没有结果。他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迈向梦想,只是还未走到而已,而不是走错了。
就如同我,我时常告诉自己,不着急,目标已经找到了就好,只要每天去付出,10年也好,20年也好,一定可以到。
想起来了很喜欢的女子林曦,不到30岁已经成为书画领域的佼佼者,有人会说她很幸运很有天分,可是她有讲到,6岁时妈妈带着她去拜师,师父指着阳台上一摞比她还高的报纸说,把这些报纸写完,从头到尾就写两个字(什么字我忘记了哈,一个好像是太)。30岁的成绩,是从6岁就开始奠定基础练习的。
还有,叶檀,女,著名的财经评论员,某日无意看到她的新浪博客,从2008年一直到今天,几乎每天她都至少写1篇经济评论,有时是2-3篇,中间很少有间断,最多不过2天。我们只看到她在众多嘉宾中评论起经济话题来信手拈来,直击要害,可人家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和训练。
还想补充罗嗦两句的就是,越早能明确梦想目标的人,越能更早地成功。因为她只需每天为梦想添砖加瓦,而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焦虑“我到底该干什么”,或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试错。
祝愿所有的人都能更早地找到自己的所爱,并专注地付出10000小时。
当然,大部分的人,也许都如我一样,要用十几年的摸爬打滚才找到自己这辈子所热爱的事,但我们依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