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刚云书法美术作品集》序言
张千山
蒋刚云是邵阳市一中的学生,是一位勤奋聪慧的少年书法家。欣闻他的书法、美术作品即将结集出版,我们为他的收获而高兴,更为我市成长出这样优秀的文艺新人而深感快慰。我想,此书作为我市青少年书法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集,无论从那个方面而言,都很有意义,令人鼓舞,可喜可贺。
我国是书法的国度。汉字书法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在天垂象,在地成形”的汉字产生之后,尽管在初始阶段其实用功能大于审美功能,但我们的祖先从来就把字的写好、写美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此后,书法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为历代执政者推重。李斯的小篆成为秦统一文字的标本。唐太宗酷爱书法,著有《笔法论》、《纸法论》、《笔意论》传世,去世还要带走他一生最爱的王羲之《兰亭序》。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清朝的康熙、乾隆,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对汉字书法也是热爱至极,造诣很深。尤其是一篇出自南朝梁武帝时期,由侍郎周兴嗣编选的《千字文》,使皇室家教教材成了蒙学的开山之作,并划时代地将写字从“阳春白雪”推向“下里巴人”。自此,无论哪个朝代,字写不好,别说做官,连自己读过书都不好意思对人说。就是这中华文明特有的血脉和传统,就是这写字的历史和写字的文化,成就了中国书法真行草篆异彩纷呈、名家流派各领风骚的风景。在那个时代,书法作为知识者必备的修养,作为完善内心生活的手段,作为训练审美感觉、寄托审美理想的领域,作为个体娱乐、调节身心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进入今天,当书写的实用功能被电脑一一代劳之后,写字,已越来越成为专门的书法艺术。但这绝不意味着写字的文化意义的减弱。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的承传而言,对于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强化而言,对于十多亿读写方块字的同胞的文化需求而言,对于华夏文明史重要环节之一的当代艺术史的建构而言,汉字书法,根本没有被忽视和消减的理由。也正因如此,一波一波的书法热潮总在我们文明古国的广袤大地奔涌、漫漶。正是置身于这样的背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共识,蒋刚云和很多青少年一样,成了中国书法童子军中可贵而优秀的一员。
蒋刚云的父亲蒋绍情先生是身在官场而心沉翰墨的本土著名书家。作为一名当代的士大夫,他的端方勤勉、淡定儒雅,他亦师亦友春风化雨的熏染,正如静水深流,自小对儿子刚云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小刚云从小把“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作为自己的励志箴言,并孜孜以求,自律谨严。他自6岁开始学习书法,初临汉隶《曹全碑》、《张迁碑》,后临魏碑《张猛龙》碑及邓石如篆书,近年临王羲之《兰亭序》,杨凝式《韭花帖》等行书,有序有勤,深学深悟,收益颇丰。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频频发表,并先后获2006年湖南省首届少儿书法优秀作品一等奖,湖南省首届现场书法大赛少年组一等奖等省级和全国性大赛大奖多次。他本人也成为湖南省书协少儿书法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正所谓字者心画,字如其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蒋刚云书法作品,有传统,显才情。其楷隶之作,于深秀雅健中透出浓浓碑意,颇具张力。其行书作品,章法得当,结体自如,刚柔相济,笔性沉着而痛快,于翩翩风度中透出少年之老成。筋骨血肉气,皆蕴其中,并能自然和谐地彰显。所临《兰亭序》堪称此类代表。他的国画作品,深得书法功力之助。笔墨线条之运用,造型布局之能力,都出手不凡,超然脱俗。二八年华,造化若此,真乃后生可畏而可期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统文明的进一步回归与推进,可以期望,未来的中国书法创作肯定会出现队伍层次、取法对象、创作样式越来越多、创作的竞技色彩越来越浓的局面。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希望年少的蒋刚云在书法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攀登不畏艰辛,面壁以图破壁。专一立基,博览兼善,静工书道,志于大成。同时,深悟功夫在诗外的古训,养心养气,修学修行,以不负于师长、友朋和乡土,不负于美好时代。
刚柔我自开生面,
少年心事当拏云。
是为序。
2010年8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