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参考文献
(2013-03-02 11:53:32)分类: ET |
一、著作
1.张祖忻,朱 纯,胡颂华;《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编译;《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麦 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6。
6.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州: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8.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11.章伟民编著;《教学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2.徐英俊;《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孙杰远,唐剑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4.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6.王丽娟,张亿钧,李少斌.教学设计.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17.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8.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9.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0.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1.Robert M. Gangé; 《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2.Robert M. Gangé; 《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Robert M. Gangé;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Charles M. Reigeluth;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9.
25. Cynthia B. Leshin , Joellyn Pollock, Charles M.
Reigeluth;《Instruc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 1992.
26. France Belanger, Dianne H. Jordan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tance Learning : Technologies , Tools and
Techniques》; IDEA GROUP PUBLISHING ; 2000
27. Greg Kearsley ;《Online Education :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yberspace》; Wadsworth , Thomson Learning , Inc.; 2000.
28.Barbara
29.Robert D. Tennys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Vol. Ⅰ: Theory , Research, and Models; Vol. Ⅱ:Solv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blems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
30.Charles K. West ;《Instructional Design:
Implications
31.Robert Heinich;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Seven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2.
32.Robert A. Reiser;《I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33.Cary J.Anglin.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Second Edition). CO: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5.
34. P.Saettler.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 Libraries Unlimited , Inc.1990.
35. P.L.Smith, T.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Second
Edition).Hoboken: John Wiley & Sons,Inc.1999.
二、论文
1.钟启泉;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教育研究》;1987;No.7。
2.高 文;教学设计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
3.张 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2000;No.4。
4.盛群力;教学过程系统分析——七要素相互作用模型;《外国教育资料》;1990;No.3-5。
5.盛群力;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教学设计观评述;《外国教育资料》;1993;No.1。
6.邵瑞珍、李乐天;加涅对教学理论的探索;《光明日报》,1985年8月30日。
7.李乐天;加涅的教学模式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5;No.4。
8.徐碧波;信息加工理论与加涅的学习观;《外国教育动态》;1998;No.1。
9.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1992;No.1。
10.马 兰,盛群力;学习事件与教学事件;《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No.3。
11.张丽霞,张立新;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内容分析和组织的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998;No.4。
12.高 文;认知学徒式——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No.5。
13.高 文;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No.3-4。
14.高
文;认知弹性理论,超文本与随机通达教学——一种折中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外国教育资料》;1998;No.6。
15.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No.10,11,12。
16.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3,4。
17.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
18.张 旭,孙立仁;课堂教学设计与认知心理学;《中国电化教育》;1998;No.6。
19.张筱兰;论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998;No.1。
20.戈登?罗伦德;设计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7;No.2。
21.杨和清;“钠”的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1997;No.7。
22.程光玮;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概述;《中国电化教育》;1998;No.12。
23.乔立恭;论课程之个体化多媒体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研究》;1992;No.2。
24.乔立恭,安嘉翔,铁新城;对媒体与信息的再思考;《电化教育研究》;1996;No.2,3。
25.安嘉翔、张馨兰;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概念:转移、浑沌、重构;《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专刊。
26.李克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4;No.3,4。
27.高永年、铁新城;物理实验课中电视教学片与CAI课件教学效能之分析比较;《电化教育研究》;1996;No.1。
28.冯学斌,万 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8;No.1。
2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No.12;1998;No.1。
30.张文杰;计算机网络远距离教学应用初探;《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
31.叶立汉;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
32.顾立雄;用学习理论指导基于WWW的网络教学;《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
33.刘廷明;微型教学模式探讨;《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
34.雷体南,李文胜,彭
中;应用微格教学方法大面积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的试验研究;《电化教育研究》;1998;No.3。
35.何其坚,朱云东,徐疆钳;认知科学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6;No.3。
36.滕树学;电教与学习心理;《电化教育研究》;1994;No.3。
37.杨晓宏;多媒体组合教学中媒体系统的选择、制作与运用;《电化教育研究》;1995;No.2。
38.喻立森;教育目的的界说;《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No.4。
39.季 震;试论教学概念的界定;《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No.2。
40.南国农;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No.1。
41.吴庆麟;两种不同理论观点设计的教学之比较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4;No.3。
42.孙绍荣;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3;No.1。
43.冯忠良;智力技能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No.1。
44.陈 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No.1。
45.柳传长;关于电化教育断层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1999;No.1。
46.蒋家付;当代电化教学模式比较研究;《电化教育研究》;1999;No.1。
47.孙 沛;集成教学设计——ID2综述;《电化教育研究》;1995;No.3。
48.乌美娜,王 铟,罗 敏;影响ISD模式演变的若干因素;《电化教育研究》;1998;No.2。
49.叶力汉;“经验之塔”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电化教育研究》;1997;No.2。
50.盛群力,褚献华;优化教学活动——四种方法应用要旨;《外国教育资料》;1994;No.4。
51.孙亚玲;布卢姆教学思想形成分析;《外国教育资料》;1993;No.5。
52.黄志成;布卢姆对影响学习的变量的系统研究综述;《外国教育资料》;1990;No.4。
53.张立红;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外国教育资料》;1993;No.1。
54.何万国,冯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获得成功的因素及其现实意义;《外国教育动态》;1989;No.1。
55.宋广文,张 华;对实施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几个问题的看法;《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No.3。
56.张春莉,高 民;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6;No.1。
57.陈向雷;布鲁纳教学论思想的特点与PSSC物理课程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0;No.4。
58.高 文,王海澜;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6;No.4。
59.于光远;评赞可夫“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外国教育动态》;1989;No.1。
60.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多媒钵世界》;1996;No.1。
61.张建伟,陈 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No.4。
6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No.1。
63.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No.1。
64.Wallace H?Hannum et al; How does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82;No.1.
65. M?David Merrill et al; Limitations of first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No.1.
66. M?David Merrill et al;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ID2);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No.2.
67. M?David Merrill et al;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program;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No.3.
68. Robert Munday et al;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Are teachers
being prepar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3.
69. Thomas M?Duffy; 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0. Donald J?Cunningham; 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ng
assessments: A dialogue;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1. D?N?Perkins; Technology meets constructivism: Do they make a
marriage?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2. Rand J?Spiro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 and
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II –structured domains;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3.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Learning Technology Center
Peabody College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gen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4. Walter Dick; An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view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5. M?David Merrill;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5.
76. Charmaine Connop-Scollard; The ID/D chart : A repres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No.12.
77. Robert D. Tennyson; An educational learning theory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2;No.1.
78. Peter Macchia, Jr. ; Tot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2;No.7.
79. Jaesam Chung et al ; Instructional prescriptions for learner
control ;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2;No.10.
80. J?Michael Spector et al ; Intelligent framework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2;No.10.
81. William Win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3;No.3.
82. Badrul Kahn et al; Educational systems design (ESD) : An
integrated, disciplined inquiry in school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3;No.6.
83. Gordon Rowland ;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Creating futures and
appreciating err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4;No.1.
84. Down Ritchie et al; The futur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Educational
85. Richard E. Clark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uthentic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Educational
86. Thomas M. Welsh; Implications of distributed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how will the future affect the
practice?《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 No. 2.
87. Bernie Trilling et al; Learning ,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knowledge age or “We’re Wired, Webbed, and Windowed,
now what?”;《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 No. 3.
88. Guglielmo Trentin; What does “ using the Internet for
education” mean?《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9; No. 4.
89. Kenneth L. Myers; Is there a plac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he information age?《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 No. 6.
90. Jerry Willis ;The maturing of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design: some basic principles that can guide practi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 No. 1.
91. Chris Dede; Emerging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chool curriculum;《J.Curriculum Studies》; 2000; No. 2.
92. John Olson; Trojan horse or teacher’s pet? computer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J.Curriculum Studies》; 2000; No. 1.
93.郑 葳;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外国教育研究》;1999;No. 2.
94.卢盛华;认知心理学的多元化状态与教育研究中的理论选择;《中国教育学刊》;1999;No. 2。
95.毛新勇、孙长根;国外教学理论的新进展——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及其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上海教育》;1999;No. 1。
96.杨开城;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启示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1999;No. 2。
97.李 康;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论学习理论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1999;No.2。
98.陈小惠、朱新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CAI复习型课件的开发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9;No.2。
99.毛新勇;建构主义影响下的认知技术的开发与评价;《中国电化教育》;1999;No.4。
100.郑永柏、何克抗;结构主义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
《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101.李永健、何克抗;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102.盛群力;一种综合性教学设计模式简介;《外国教育资料》;1991;No. 4。
103.高 文、王海澜;一种新的教学系统设计观;《外国教育资料》;1996;No. 5。
104.鬲淑芳、张文兰;ID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9;No. 3。
105.李 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1999;No.3。
106.蒋永平、徐 杜;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CAI教学模式的思考、探索与实现;《电化教育研究》;1999;No. 3。
107.高 文;教学风格谱系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5;No.2,3,4。
108.陈元晖;“一般系统论”与教育学;《教育研究》1990;No. 3。
109.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1998;No. 1。
110.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No. 9。
111.辜筠芳;基于学习风格的教学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1;No. 8
112.王文静;贾斯珀系列概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案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
113.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全球教育展望》;2001;No.3。
114.黄 伟;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1;No.1。
115.张新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中国远程教育》;2001;No.1。
116.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中国远程教育》;2001;No.3。
117.张颖洁,韩锡斌;基于Web的体育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1;No.3。
118.杜秀凤;多媒体课件中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实现;《中国远程教育》;2001;No.6。
119.李 龙;教学过程设计中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1999;No.4。
120.秦兆年;现代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0;No.5
121.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2000;No.1。
122.梁 斌;INTERNET网教学中交互性的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0;No.2。
123.何克抗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0;No.2。
124.杨 成;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2000;No.3。
125.周 明、龙雪梅;影响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因素的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0;No.2。
126.张倩苇等;让学生学会在协作中学习—信息时代《学习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0;No.10。
127.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No.10。
128.马 宁等;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00;No.10。
129.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电化教育研究》;2000;No.10。
130.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电化教育研究》;2001;No.4。
131.包国庆;中美教学论与两种文化哲学;《电化教育研究》;2001;No.5。
132.李 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电化教育研究》;2001;No.6。
133.刘世清,刘家勋;现代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0;No.12。
134.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0;No.12。
135.柯和平;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0;No.3。
136.陆 宏,蒋忠英;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上课件的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0;No.11。
137.赵建华、李克东;智能阅读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No.9。
138.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环境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0;No.8。
139.梁 平,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No.2。
140.吴军其等;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No.6。
141.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00;No.7。
142.解月光;网络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1;No.2。
143.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种机械理解及其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1;No.4。
144.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中国电化教育》;2001;No.3-4。
145.肖国强;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模型;《中国电化教育》;2001;No.4。
146.雷体南;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1;No.4。
147.钟启泉;国外的“教育目标”说及其启示;《外国教育》;1989;No.6。
148.唐瑞芬;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考;《数学教育学报》1993;No.2。
149.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No.2。
150.吴锦良;国外教学目标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88;No.1。
151.韩 骅;美国教学目标分类研究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1;No.3。
152.林良夫,吕
153.冯秀琪;关于教学设计方法的几个问题;《电化教育》;1994;No.5。
154.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2000;No.2。
155.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在普通教学论中会出现一种新思想吗;《外国教育资料》;2000;No.3-5。
156.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教育参考》;2000;No.5。
157.孙立仁;学习原理、教学原理和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No.7。
158.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2000;No.6。
159.潘永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深化目标教学的研究;《教育研究》;2001;No.10.
160.课题组;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报告;《教育研究》;2001;No.10.
161.王映学;“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No.3.
162.黄 伟;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No.10.
163.张玉波、张灵玲;教学媒体的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1;No.10.
164.曾祥翊;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1;No.10.
165.刘美凤;简析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中国电化教育》;2001;No.10.
166.邹晓燕、林焱琴、王文芳;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0.
167.高
168.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No.4.
169.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0.
170.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0.
171.徐斌艳;激进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0.
172.高
173.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1;No.1.
174.侯新杰;科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全球教育展望》;2001;No.10.
175.刘云生;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外国教育研究》;2001;No.5.
176.吴文侃;巴班斯基教学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外国教育资料》;1984;No.5.
177.喻立森、万
178.高
179.高
180.高
181.高
182.高
183.高
184.J.Vonèche; 皮亚杰理论,新皮亚杰学派及其他;《心理科学》;2000;No.4.
185.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教育研究》;1992 ;No.6.
186.王焕武、宫立都;论教学过程的审美价值;《教育研究》;1992 ;No.2.
187.刘黎明;教学过程本质之我见;《教育研究》;1992; No.3.
188.David k . Cohen;资源、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No.4.
189.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No.11.
190.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84;No.1.
191.钟启泉;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84;No.2.
192.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84;No.3.
193.钟启泉;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84;No.4.
194.金美芳;教学过程与教学情景;《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No.2.
195.陈时见、刘维平;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教育研究》;2001;
No.10.
196.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No.10.
197.邓 平、桑 标、缪小春;认知发展理论的沿革与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No.4.
198.丁兴富;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No.11.
199.王伯鲁、郭淑兰;教育技术及其作用问题探析;《科学学研究》;2001;No.4.
200.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外国教育研究》;2002;No.1.
201.刘美凤;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研究》;2001;No.11.
202.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No.1.
203.张际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No.1.
204.谢新观;论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2001;No.1.
205.田凌晖;2000年以来国内网络教育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01;No.4.
206.丁兴富;网络教育的春秋时代及其对策;《现代教育技术》;2001;No.1.
207.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1;No.1.
208.张晓东、丁
209.刘春英、穆海伦、张国煊;蓝牙技术综述和发展前景;《科技导报》;2002;No.1.
210.郑世良、黎加厚;远程网络教学模式下的主体性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1;No.4.
211.杨
212.高利明;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估;《现代教育技术》;2001;No.1.
213.沈
214.周玉芬、司言词、李
215.徐林旗、陈肖庚;创新管理课程(MIA)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1;No.4.
216.张其志;“中小学教育评估的方法”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2;No.2.
217.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电化教育研究》;2002;No.2.
218.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No.2.
219.边玉芳;计算机辅助学习: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电化教育研究》;2002;No.2.
220.J.E.肯普;教学设计简介;《外语电化教学》;1987;No.1.
221.程炳林;多重目标导向、动机问题与调整策略之相互作用;《师大学报:教育类》;
2002;47(1).
222.吴文雄;电脑技能学习者过去的绩效、目标认同、电脑自我效能及电脑绩效因果关系之验证——社会认知理论与目标设定理论的整合;《师大学报:科学教育类》;
2002;47(1)
223.胡小勇、祝智庭;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电化教育研究》;2002;No.9.
224.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No.9.
225.杨红;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3;No.3.
226.王春蕾;协作学习策略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No.8.
227.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2;No.8.
228.孙喜亭;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高等教育研究》;2002;No.4.
229.吕云峰;网络教学的模式及本质;《现代教育技术》;2002;No.2.
230.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2002;No.2.
23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教育研究》;2002;No.2.
232.汪琼、李晓明;网络课程实施问题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No.1.
233.马保吉、朱庚宝;优化设计中的辩证律及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No.1.
234.盛群力、程景利;教学设计要有新视野;《全球教育展望》;2003;No.7.
235.胡小勇、祝智庭;可重用学习对象的分类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No.8.
236.张筱兰;论贯一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3;No.10.
237.李康;系统教学设计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3;No.10.
238.钟志贤、谢榕琴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电化教育研究》;2003;No.10.
239.李文光、何志龙、何克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2;No.10.
240.倪小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02;No.7.
241.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No.2.
242.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2;No.7.
243.裴新宁;透视教学设计观;《中国电化教育》;2003;No.7.
244.罗静;宏观教学设计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3;No.7.
245.赵中建;再论教学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3;No.1.
246.张文兰;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索与浅探;《中国电化教育》;2003;No.5.
247.裴新宁;谁是教学设计者;《全球教育展望》;2003;No.5.
248.杨红;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2;No.3.
249.高瑞利;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3;No.2.
250.杨开诚;利用科学研究纲领引导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No.1.
251.文冬、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电化教育研究》;2002;No.12.
252.杨开诚;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和两种取向;《中国电化教育》;2004;No.3.
253.张军征、刘志华;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No.3.
254.杨开诚、杜立梅;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学习内容分析和活动设计方法的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No.8.
255.马丽娟、冯秀琪;绩效技术及其系统化设计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3;No.8.
256.余艺文;美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No.11.
257.张铮编译;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理论;《开放教育研究》;2004;No.1.
258.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程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04;No.4.
259.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开放教育研究》;2003;No.2.
260.刘志华、李金碧;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关系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No.2.
261.罗静编译;自我调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开放教育研究》;2004;No.3.
262.刘雨昕编译;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性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3;No.5.
263.冉德玲;网络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开放教育研究》;2004;No.3.
264.杨非编译;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开放教育研究》;2004;No.2.
265.Walter Dick; The Dick and Carey Model: Will It Survive the
Decade?; 《ETR&D》;
1996; No.3.
266.Robert Hannafi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267.Jerry Willis 、Ann Thompson、William Sadera;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268.Peggy A Ertmer; Addressing First-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TR&D》; 1999;
No. 4.
269.Neal Strudler、Keith Wetzel; Lessons from Exemplary Colleges of
Educ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Preservice
Programs.《ETR&D》; 1999; No. 4.
270.Steven M. Ross; Delivery Trucks or Groceries? More Food for
Thought on Whether Media (Will, May, Can’t) Influence
learning;《ETR&D》; 1999; No. 2.
271.Robert B. Kozma; 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the
Debate; 《ETR&D》; 1999; No. 2.
272.Richard E. Clark; 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ETR&D》; 1999; No. 2.
273.David H. Jonasen、John P. Campbell、Mark E. Davidson;Learning
with Media: Restructuring the Debate;《ETR&D》; 1999; No.
2.
274.Gary R. Morrison; The Media Effects Question: “unresolvable” or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ETR&D》; 1999; No. 2.
275.Rrobert A. Reiser; Clark’s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An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Response;《ETR&D》; 1999; No. 2.
276.Sharon A. Shrock; The Media Influence Debate: Read the Fine
Print, but Don’t Lose Sight of the Big Picture; 《ETR&D》; 1999;
No. 2.
277.Steven M. Ross; From Ingredients to Recipes...and Back: It’s
the Taste That Counts; 《ETR&D》; 1999; No. 2.
278.Robert B. Kozma; A Reply : Media and Methods; 《ETR&D》;
1999; No. 2.
279.Robert
280.David L. Solomon ; A Pirate’s Life: A Model and a Metaphor for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2; No.2.
281.Ellen Rose; Boundary Talk: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2; No.6.
282.Michael D. Bush; Connec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283.Jan Visser 、Yusra Laila Visser Underfining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is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2; No.2.
284.刘力、吴国平、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教育研究》;2004;No.9.
285.李龙、刘雍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4;No.3.
286.王俊萍、李龙;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4;No.4.
28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电化教育研究.2004;No.10.
288.马宁,林君芬,林涛,何克抗.绩效技术的理论渊源与研究领域.中国电化教育.2004;No.10.
289.李芒,周玉芬,李子运.论教学设计学研究的十个方向.电化教育研究.2004;No.11.
290.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4;No.11.
291.钟志贤.论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型.外国教育研究.2004;No.11.
292.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中国电化教育.2005;No.1.
293.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二).中国电化教育.2005;No.2.
294.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中国电化教育.2005;No.3.
295.Shumin Kang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 No.6.
296.Daniel Oswald .Toward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for
Foster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
No.6.
297. Brad Hokanson ,Simon Hooper .Levels of Teaching A Taxonomy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 No.6.
298.胡小勇、祝智庭.问题化教学研究纵揽:理论与流派.中国电化教育.2005;No.2.
299.孙迪、余胜泉.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2005;No.2.
300.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开放教育研究.2005;No.2.
301.钟志贤.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No.3.
302.钟志贤.论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思维.电化教育研究.2005;No.4.
303.任友群.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5;No.5.
304.高利明、朱本军.技术支持下的有效学习——从AECT04定义谈起.电化教育研究.2005;No.5.
305.黄娟.混沌理论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冲击和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5;No.5.
306.裴新宁.学习与评价的一体化设计——PLANA模型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5;No.5.
307.赵健.面向复杂认知技能的训练: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5;No.5.
308.郑太年.教学设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5;No.5.
309.刘黄玲子、黄荣怀.CSCL中的交互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No 5.
310.杨开诚.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中国电化教育.2005;No.5.
311.陈晓慧、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价值内涵的解构.中国电化教育.2005;No.5.
312.梅家驹.教育技术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电化教育.2005;No.5.
313.Ellen Rose. Cultural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Building
a Bridge to Practi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2.
314.Brent G. Wilson. Broadening Our Foundation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Four Pillars of Practi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2.
315.Patrick E.Parrish. Embracing the Aesthetic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2.
316.David L.Solomon.Crossing Cultural Corridors: From Philosophy to
Practi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2.
317.Deirdre Bonnycastle. Educational Semiotic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2.
318.Patricia L. Hardré、Xun Ge、Michael K.Thomas. Tward a Model of
Development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i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1.
319.Peggy A.Ertmer, Donald A.Stepich.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ise: How Will We Know It When We See It?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 No.6.
320.Joshua A Kirby, Christopher M. Hoadley, Alison A.
Carr-Chellman.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and the Learning
Sciences: A Citation Anaylysis. ETR&D.2005; No.1.
321.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 电化教育研究.2005;No. 8.
323.吴娟,马宁,何克抗.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2005;No.8.
324.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2005;No.7.
325.梁林梅.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之关系探讨. 电化教育研究.2005;No.12.
326.钟志贤.实现使用者设计: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 中国电化教育.2005;No.10.
327.张燕,黄荣怀.教育目标分类学2001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5;No.7.
328.李芒.论教学设计学的学科独特性与研究体系. 中国电化教育.2005;No.7.
329.高利明.数字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及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5;No.4.
330.杜惠洁,[德]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5;No.8.
331.裴新宁.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No.9.
332.马兰,盛群力.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中国电化教育.2005; No.7.
333.汪文华.教学目标表述的问题及其规范.新课程研究.2006;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