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61ab8006jw1elobgqvcc1j20ns0hsdja.jpg
知乎网友提问:如何评价湖南卫视的《一年级》?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趣味盎然的成长故事,七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一年级新生。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告别父母家庭的悉心呵护,独自在寄宿制小学学习生活。两位明星化身“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全程陪伴孩子们的一年级成长。《一年级》讲述的是一群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生活故事,从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多方互动中来探讨一年级启蒙教育这个严肃而又至关重要的命题。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明星元素的加入自然可以带来相应的关注度,但湖南卫视此次再度挑战这一定律,《一年级》中,性格各异的小学生才是绝对的焦点。纯素人的节目模式既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自然状态,向承担小学教育尤其是一年级启蒙教育的老师们致敬。
由徐晴担任总制片人(作品:《变形计》、《非常靠谱》等),由《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变形计》导摄团队参与节目拍摄制作,由《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后期制作团队参与后期制作。
以下为知乎网友“式微”的回答:
纵观湖南卫视这几年的节目类型,幼儿阶段有《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花儿与少年》。除小学阶段外,湖南卫视所推出的节目几乎涵盖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而《一年级》就是补足为「青少年」这样的核心用户所打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孩子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节目的主人公:孩子。
这一批一年级适龄儿童已经是05后了,你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帮小家伙的表达能力,对事物的想法判断与我们上小学时相比几乎是两个数量级的。
当然这可能和湖南卫视一开始对节目的设计有关,这并不是随随便便选中的一个班级,也并不是随随便便组成的一群孩子,尤其是镜头更多关注到的那七个——他们原先的角色性格设定分别为:「王子型、鬼精灵、小暖男、爱哭鬼、萌丑妹、女汉纸、灰姑娘」这七大类,尽管我并不觉得被选中的几个小孩都符合节目最初的设定,但无论是讨巧的外型,还是麻溜的嘴皮子功夫,又或者独特的性格,他们都是 05 后这批孩子的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小孩子们的与众不同。
比如当得知要离开心爱的幼儿园、离开妈妈去上寄宿制小学时,李浩煜小朋友的表现着实震惊了我,这么煽情地撒娇,要我是他妈,在这张小嘴的攻势下不得立马缴械投降:「好好好,妈妈 love you 啊」。
这样「语出惊人」的表现几乎贯穿了整个节目,包括介绍妈妈为小朋友们准备的零食「不添加防腐剂」,在作为小队长参加寻宝活动率队出征时「飞向宇宙,浩瀚无垠」的口号。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是陆煜林,你能在她身上很明显地感受到同年龄段女孩比之男孩的成熟。当同寝室的苹果被小伙伴打开的门意外撞到额头委屈哭了时,陆小姑娘表现得特别好,她一边搂住苹果一边用知心姐姐的口吻说到:「她是不小心的,那就说没关系,你们两个就可以称为好朋友了呀。」包括晚上临睡前她对着镜头和爸爸妈妈说话,或许「我长大了一定会孝顺你们」单纯听起来有些做作,但你看她的表情和语气就会觉得娃说得真实特别诚恳,也特别地贴心和温暖。
还有就是排队的时候西蒙子和另一个小朋友讨论「高矮」的问题,那个此前并没有多少镜头的小男孩面对着「太阳比你高」的「挑衅」回道「太阳是吧,我黑洞吸了你太阳。」先不管科学性如何,反正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对「黑洞」几乎没有概念。
插句题外话,最近在准备教小朋友口才方面的内容,一直觉得挺惶恐的怕教不好,我妈安慰我说4-7岁的小朋友懂什么呀可好教,但是这个节目却很好地展现了现在小孩子的认知水平,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远胜于我们同时期,词汇量也比我们那时多得多,真的是挺让我惊讶与佩服的。家长
说回原题,有让人觉得懂事的小朋友就有让人觉得头疼的主,比如第一集中戏份最多、个性也最鲜明的马皓轩小朋友,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元素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也完全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身上的影响。
1.取杯子时因为没能成为第一名拿到实习班主任陈学冬准备的奖励而气到哭。
这种竞争意识,或者说对「第一名」的渴望和杨阳洋有些相似,表达方式也很相同,都是用生气的表情和哭泣来宣泄,我觉得胜负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推动小朋友的积极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在这里马皓轩小朋友的家长对场面暂时性的控制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和自己孩子说明情况「他(西蒙子)是第一个,你是第二个」的事实,同时安慰自己的孩子「第二名已经很不错了,下次争第一」。
但在这里还是个问题,「下次争第一」其实还是在强化竞争意识,仍旧突出了「第一」的概念,所以根本不能怪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第二名」。相反的,真正的第二名其实是陈思成,但是他就表现得非常安静。
之后马皓轩小朋友因没能成为自己小组的组长而生气其实也是类似的行为。
2.家长的话语影响。
从一开始在报到时威胁摄影师叔叔「你再动一下我就揍你一拳」,到同桌因与父母分离哭泣不止时也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你再哭我就揍你了」,有没有感觉很熟悉?私以为「我就揍你了」这句,就是马皓轩自己在调皮或者哭的时候家长会对他说的,以至于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或者习惯性的解决方案,于是在自己面对哭泣的小伙伴时,这种潜意识里的反应就被激发了。
3.小少爷脾气。
这一点在宝藏任务环节体现得比较明显。从一开始被小伙伴们遗忘就开始憋着一股气「哼!我现在都走丢了!」;再一次被丢了的时候骂道「真是群笨蛋」;再再终于找到医务室之后对着老师发火「讨厌你们!哼!」甚至攻击医务室的老师「丑八怪」……
这也可能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独生子女从小就养尊处优,尤其是当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也共同参与孩子抚养时,宠溺的情况会更加严重,一方面培养出了少爷脾气,另一方面也没有怎么经历过挫折教育,当遇到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就情绪崩溃也是有理由的。
当然我觉得马皓轩小朋友也有非常棒的地方,比如一直坚持完成寻找宝藏的任务,又比如在宋佳给了他一些提示之后马上就能乐呵呵地「放肆找」。
所以我觉得这个节目很好的一点是,不同于《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的接地气,或者说有参考价值,我们大人,可以看看这些孩子非常真实的表现,在挖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总结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问题有可能的来源。
老师
陈学冬和宋佳的组合相当好。
虽然《一年级》节目的整体呈现方式是真实记录,但还是加入了一些真人秀的元素,比如明星。但与其他真人秀又不同的是,明星的设置意义和功能,是以实习生活老师和实习班主任的身份加入节目中,没有主角光环而是充当绿叶,更多的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创造「冲突」,尤其是当他们俩本身就呈现出一种反差。
1.陈学冬在荧幕上的角色定位一直都是「暖男」。这次也不例外,他融入得相当快,也相当投入。就我自己觉得,和小朋友相处只要投入真心,总有开花结果的那天,因为小朋友们对谁真的对自己好的问题门儿清。你可以看到陈学冬在开学前做的细致、充足的准备,除开整整一箱为小朋友们准备的零食、礼物,更让人觉得窝心的是在整顿好自己的东西后他就开始对着名单记小朋友们的名字、学号,而当报到时他基本上已经背熟小朋友们的名字和学号,又或是一遍遍地打扫、整理教室。
在正式上课宣布任务时,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奖励机制(第一名拿到水杯的小朋友奖励巧克力),又比如「哪个小组先安静地坐好就可以先出发」,很好地安顿了小朋友们,还有设定小组长,激发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积极性。
包括吃饭前,面对小朋友们一连串的问题轮番轰炸时即使有些崩溃还是耐着性子一一解答,当发现马皓轩丢了的时候,没有太过惊慌,在去教室的路上同时想好了利用广播找人的备用方案。在一屋子的小朋友混乱地等待分宿舍时,他也很从容地、有条不紊地按照名单将小朋友们一个个安排好。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开始。
2.于是,宋佳的感性迷糊和陈学冬的理性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从节目开头在的士上连学校地址都搞不清,到糊里糊涂搞不清开会地点,包括教师培训时的糟糕状态,再到开学前一晚和辗转反侧,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完全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而真正面对小朋友的时候,她更是心力交瘁直接崩溃。
这就是一种反差和冲突,陈学冬和宋佳这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组合非常好地完成了节目的预设。
但就像《一年级》的总导演徐晴认为的那样:老师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跟孩子一样,老师们也会经历很多的不适应、搞不定,在「成长」这件事上,老师和孩子们是绝对平等的。今天的孩子们,早已经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了,他们更关心老师说的道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老师和孩子们永远是一起在成长的,这个过程里会有很多细腻温馨的故事,我们期冀讲好这些故事,呈现教育原本该有的美好。
相对于湖南卫视以往偏娱乐性、明星化的真人秀来说,《一年级》更具备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全方位、无死角的记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作为家长关注,却几乎没有机会看到的情况。
关于孩子和教育,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为节目制作者的我们特别想知道答案的,相信大家看完节目也一定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