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母校:上虞师范
——关于新建路44号的一些记忆
新建路44号原上虞师范的所在地,我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至今记忆犹深、倍为难忘。那半掩在绿荫中的雅致的教学楼。那有着工整娟秀字迹的黑板报长廊,那人声鼎沸的篮球场,余音遥绕的音乐楼,排着长队的食堂,还有校门口沈定庵老先生“上虞师范”几个镏金大字,如神来之笔。我见过这位隶书大家的不少作品,唯见得这四字更显精神、气势。可惜世事境迁,毕业后未几年,学校易地新建,原址已为房产商开发,不久便高楼林立。现老校已荡然无存,我们也只能从记忆里搜寻自己失去的青春的记忆罢了。
那一年,我,一个十七岁的乡村少年,失却了大学的梦想,懵懵懂懂的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口号下开始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首先抱歉的是我的回忆是杂乱无序的,三年时光的景物和事件总是交叠错综,我像一个蹩脚的导游,我的讲述也毫无章法可言。还是从进门的那片绿阴说起吧。
绿 荫
踏进师范的大门,便是一片高大茂密而爽朗葱茏的绿荫。那绿荫主要由一片上了年份的水杉组成,水杉下的道路两旁是修正过的黄杨,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穿过黄杨中间的过道是两个小院,四角有几张石凳,石桌。那桌上总是散布着青苔,浅浅的绿色但绝不占身。绿荫的北边是教学楼,南边一直衍生到女生宿舍,教师的办公楼(工字房)镶嵌在绿荫中间。在一所学校有这样一片绿荫真是学生么的幸事。所谓少年的种种强说的愁滋味总可以在这片绿荫里消散。当然更多的时候,有三两个好学的学生在清凉的树荫下打发自己勤奋的时光。穿着白边长裙的女生会在道路上三三两两的经过。或许右手夹着本书,碰上熟悉的还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秋日里地上铺满着水杉的落叶,几道残阳从树缝里落下似乎更给爱幻想的我们一些思考。
教学楼
教学楼是一排三层楼,每层四个班。一到三年级以次往上升。教室里是漆黑的单人课桌,前边黑板的一侧是个电视机柜,每天观看且只能观看新闻联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然周末的下午例外,大家都围着看综艺大观,以至于后来一看到综艺大观就心情老差,因为周末又过了)后背的板报下有排长柜。
教室当然是我们学生的主阵地,现在回想起来那时那么多的老师曾经带着讲义和高深知识穿梭的进入我们的教室。白天有好多的课,语基课里繁琐的读音知识,什么213、24啊全已还给了语基老师,只记得在语音室里戴着耳麦听到自己陌生的声音而倍为吃惊的场景。数理化的知识来得快去得更快,还记得头几次考试还为自己只得了八十多分而耿耿于怀,初中时的那份征服试卷的豪情似乎还不曾减退,半学期下来得个六十多分不被老师批已算是万事大吉、谢天谢地了。心理学老师会一再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书中的很多地方要求被划下来并熟记。地理老师要我们在地球仪上辨别东西南北。不带讲义的历史老师主观的把历史故事讲得滔滔不绝。书法老师常常捋那小束不听话的垂到额前的头发,一再强调颜勤礼碑临写中按下去的重要性。三年级的语教和数教我真的已全部还给老师。只记考试前去门口复印资料并麻木的背诵了。最难忘的还算是文选课,一到三年级有好几个老师执教。从郭沫若的《石榴》到那个爱好朗诵顾城诗歌的文选老师。特别要提的是挺着个大肚子的黄老师给我们朗诵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首《我愿意是激流》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崖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
亲密地攀援而上
读到这段时,黄老师声情并茂,并不时地用手掩盖他由于掉牙后时而漏风嘴。我更是听得万分投入。那时的我虽是文理不通、错别字成灾,却也对诗文有着叶公好龙般的错爱。课后为了寻找这首爱情诗我专程跑到新华书店花了十八元买了那本《裴多菲诗集》,(我对花钱买书籍可算是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的,占据了那时候我伸手向父母要来的钱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当然我的书利用率极其低下,常常是买来的时候翻它几页而后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但让我失望的是由于我的欣赏水平低下,那首诗是这本集子里算是最好听的,而那段又是那首诗里最好的一段。而现在这本《裴多菲诗集》还躺在我的书架上,尘封多年。
到了晚上,学校还安排了隔日一次的推普和视唱,读诗歌读词语读小学语文课本最要命的是单个的字,我对第三声和第四声有先天缺陷,至今都还是云里雾里。视唱的节目就丰富了,有明天音乐课的预习,考试前的针对视唱,还会有些流行歌曲发放,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的《涛声依旧》《晚秋》这两首风靡一时歌曲,那悠扬的旋律至今尚能蘅上几句。
黑板报
绿荫的西侧是一排矮墙,墙上是一整排黑板,每个班级像私有地一般占得一块。倘若二十年前你从此路经过,你必定会惊诧,惊诧于美丽的报头,惊诧于那娟秀的字迹。我在那长廊底下也曾浪费过好长一段时光,曾为黑板报的报头、构图、设计冥思苦想,拿着凳子和一根长尺,把报头集锦翻得粉笔灰满面,以为这样的工作意义非凡,最后把粉笔头收拾干净后再自我欣赏一番后大功告成般的撤离现场。
操场
黑板报的西面是操场,操场不大方方正正的两个篮球场大小。操场北角是几个双杠,西北角有根单杠。那个年龄正是热气喷薄的年龄,最重要的我得先说说篮球,初中时从没摸过篮球的我歪扭的三大步开始学习篮球该是从此处开始的吧?
师范里,篮球的氛围浓得很。于是每每傍晚,便挤在了篮球架下,从简单的投篮到三大步玩的不亦乐乎。一来是没有高中里紧张的功课,二是氛围也确实好,几乎每周都有各种篮球赛。耳濡目然渐渐体会了篮球带来的欢愉。虽然没有身高、技术、体能的优势,但作为愉悦身心,颇为合适。那时候三年级的几个球星的身影至今犹存,洒脱的转身上篮、机智的抢断,精准的投篮。正是那种年年相传的喜好影响着我们每一年的新生。我们的班主任老陈是大家篮球里的神话,敏捷的抓篮,爆发时的速度,高命中率无不在他矫健的身躯里尽情演绎。还有躲在前场两个角落里大腹便便的黄老师,接住长传后已做好投篮的姿势等你跑到刚好把球精准地投出,再抿嘴向你一笑,老当益壮帅气无比。那时候我们打篮球常常不分昼夜,虽然连参加班级队的资格也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篮球的热爱。周末的时候不用上夜自修,我们会在灰暗路灯下,在夜露初上的操场里凭着感觉投篮,我们会偷偷摸摸的学着学校中球星的一招一式。那时候我们有发泄不完的青春动力,有时候打完球已是八九点钟,浑身乏力,但一觉之后,我们的青春依旧。这些年里我是很少打篮球了,本来大家都还没到发福的年龄,可咱们都胖了,胖的有规有矩,有时候偶尔兴起去城北体育场转一圈,篮球场已是八零九零后的天下了。没跑两步我们已是气喘嘘嘘,尽管可我们还能用经验和体重在篮板下给自己赚的一个好位置,但旁边突兀而来高弹跳伸出的手臂会把原本属于你的篮板抢走,留下望洋兴叹的你,你不能不服老啊。
晚自修完毕,青春的动力常常会驱使我们去双杠、单杠下耍几回。我在这两个项目上仗着个小体轻还有些优势。
这个操场当然还身兼数职,清晨那可恶的运动员进行曲天天准时响起,把最想睡懒觉的我们打搅的烦躁无语。有些老哥站在操场上还打着盹,这样的睡性真是独门绝技。倘若是周一还会有个升旗仪式,用管乐队伴奏的国歌煞有介事的发出嘹亮的旋律,滥竽充数的我横着长笛也像模像样的笔挺着身姿。课间操时领操的必是女生,他的动作着实青春,动人美丽,你再看一下你自己丑陋动作,自惭形秽之感顿生是毫无疑问了的。
关于这个操场还有件事必须得提一下。
一年级的夏天吧,天气异常的热的晚上。上完晚自修,我们急匆匆的漱洗完毕,寝室里已像个蒸笼,于是跟着三年级的学生卷着席子拿着蚊香就到操场上席地而睡了。偌大一个操场,东一塌西一塌忽地满了。那时候的管理松也由着我们,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聊天,老师也很少过问,或许老师是考虑到寝室也实在太热了的缘故。不知哪边传来某位天生有配音演员素质的同学学政教处张老师说话的声音,于是大家蜂拥而起。那时候我们都是一群不省油的灯,有几个同学把张老师的话学的惟妙惟肖,把每一个字都发成了翘舌音。“为期两周的的见实习已圆满结束,上虞师范第十八届田径运动会胜利开幕,九*(*)班**同学,严重警告处分”现在想来,那声音依然在耳边。张老师一大把年纪为了教学也苦学普通话,却是难为他,可那时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那时实在还年轻,我们把这样的恶作剧当作在同学面前炫耀的法宝。
科学楼
操场的正北边是科学楼,顶上有个小会场可以开个年段集会,我们光荣的毕业典礼就在那举行,还记得那天我和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为了在黑板上写毕业典礼四个大字和配图捣鼓了大半个早上。一楼是图书室每周一次可以借个书看看。那时常常东施效颦般的借来世界名著,却到归还时还分文未动。哪能怪那时的自己懒惰啊,只不过那时的自己还没有阅读需要的那颗细腻的心罢了。还有间化学实验室,我们曾用酒精喷灯拉过玻璃管,还做过叶脉标本,用牙刷敲啊敲啊把桂花树叶敲的像渔网一般晶莹剃头。
食堂
操场的西北边是食堂,我们的一日三餐都在那里解决。关于食堂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是包菜制。师范的第一学期我们吃的是保菜制,所谓包菜制是每桌八个人,饭自己蒸。每桌两个大菜。炒青菜、萝卜肉片、油豆腐烧肉、打蛋、咸菜蘑菇……同学们不用自己花钱买菜。第二年在一片啧啧声中,包菜制寿终正寝。现在回想起来,那四十多元的费用怎么用的了一月三餐的开支,也难为学校了。买菜后,开支大了,食堂的队伍排长了。每月初在生活委员哪里可以拿40多元的菜票了,那是比较高兴的时候。可那点菜票怎能够。到了下半月就得计算着过日子了。
第二件是师范里的肉包子,皮薄而馅大,皮松而馅实,至今余味犹存。那时,我们管乐队的同学因为不用上早自修老早就摸摸索索的下楼在食堂附近徘徊了,听到铃声一响便飞也似得直奔橱窗。早饭完毕在食堂花五角钱买半斤米,(那时候我们都这么会吃,刚好一饭盒,我们还有位同学还老买六两的)胡乱的在自来水里淘一下放进蒸笼就完事了。
第三件事便算是食堂门口看风景了。
食堂没有凳子,我们这些男生便拿着个饭盒优哉游哉的到得门口,或站或坐或蹲着吃饭。那时候学校管理真是宽松,老师们也可谓人性化,可总之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食堂门口散漫的吃饭,我们可以一边观赏那些废寝忘食酷爱篮球的家伙们奔跑、运球、上篮,我们还可以观赏女同学三三两两的上食堂吃饭的英姿。有些三年级的同学会用一二一替她们喊口令,女同学们也不恼,有些会脸红的当作不听见,有些会回头看看我们,一脸清纯。那青春的时光就定格在每一张微笑的脸上。
寝室
食堂的南面是我们男生的寝室。每个寝室三张鸽子床上下六个人,一年级的时候胆小,绝对服从军事化的管理,牙杯怎么放,被子怎么叠,煞有介事的整过老长一段时光,到了二三年级便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偷懒。非到检查了才搞个大扫除。每个寝室都有自己的故事,九点熄灯后讨论女生相必是所有男生寝室的共同特点吧。懵懂的青春在室友们的夸夸其谈里时而哀怨时而奋亢,时而鼓励自己勇敢的去坦白时而却又懦弱的在笔记里留下了一串串省略号。
后来有个叫高晓松的艺人写的那首歌无不真实的记录了所有寝室的生活,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引起共鸣。
健身房
操场的南面是健身房,那个健身房,除了雨天打篮球外,还是我们集会之所。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实行44小时工作制,每周六上午,都会在这儿开没完没了的会,是所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每次开会临近结束,大伙儿把掌鼓得雷鸣般的响,甚至讲一句鼓掌一句的也有。后来会少了,活动好像多了。好像是一些主题班会吧、也有一些合唱、舞蹈。至今我只要听到哪些诸如《十月是你的生日,中国》、《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歌曲的旋律,我就觉得像回到师范了,回到了那个年轻的青涩的过去。其实,师范学生上舞台的机会是很多的,几乎人人都上过,我曾经在管乐队滥竽充数的吹过笛子,也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扮作反面角色的不良少年打过游戏机,其他的诸如合唱、舞蹈的经历也有几次。那是一个文艺充斥的舞台,是每个师范生都有这幻想般的生活,女生们穿着带着两条白边像海军制服般的长裙,清纯美丽,男生们白衬衫红领带,把脸蛋画的一片绯红,我们的歌声就是从那青春的歌喉里发出,回响耳际。
音乐楼
健身房再南面是音乐楼,音美教室都在那儿,还有那可爱的琴房,和我怎经浸淫过老长一段时光书印社。那是师范里最有艺术气息的楼房,哪里夹杂这钢琴、手风琴、竖笛和那位高手余音绕梁的宛转的唱吟声。那时候我们熟悉哪架风琴的音质好,我们也会爬窗进入钢琴房胡乱的整一下,把三句半的《致爱丽丝》弹的熟练无比。三楼的画室也平凡的出入,大家想用年轻烦躁的心去画出烦躁的生活。其实那时候那有什么思想啊。最多也是故作深沉。在“透视、画A等于画B、几何形体、石膏头像、静物、风景、画夹、铅画纸、水粉、水彩、美术字、图案、海报里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当然也有很知所措的,我敢保证我们那么多同学里有很多曾经真是深深的爱过它“我们可爱的美术”,但现在大多的人都拜拜了,这里面当然包括我,在许多次失败或自己看了也不中意之后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默默的离开,离开这门绚烂多彩的艺术,当然尽管我现在的职称还是小学美术老师。但画夹和颜料已是当年青春梦想里的记忆了。
音乐课里有很多人都是惧怕回琴、视唱的。我也是其中之一,原应当然是害怕自己弹不好唱不好了。对于我来说,回琴稍微好一点。自己的手指灵活度还不错。但我见过我们班的同学回琴时抖得厉害的手指,那种颤抖可谓是过目不忘、记忆深刻啊。手像是着了魔一样,声音颤抖。视唱可是我的弱项,自从第一次被音乐老师批评之后,就再也不敢再同学面前发出声音练习了。自己的耳朵根本分不出高低,音乐老师说别人是七音不全,我算是五音不全的了。可怜自己的满腔的音乐才气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以至于现在还有后遗症,偶尔去次ktv,拿着话筒就是发不出声来。
书印社其实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个社团,写写字刻刻印。由于无师指点我们这些初生的牛犊自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捷径,整天在那里胡整,朝三暮四的临习杂志上的名家作品,却从不对经典书法花功夫,自以为书法就是这么回事每日里都有作品诞生,哪知道他的高深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摆弄的。
音乐楼的东边是男生禁地女生宿舍,那地方真没去过,所以也杜撰不出什么。
一圈走下来又到了门卫,那里是同学们对外信息交流的中转站。那时没有网络,大家都靠几张薄纸传输信息,每天有相当多的信封从四面八方寄来,又寄往四面八方。我武断的认为除了极少一部分的家信外,最多的还是少男少女们对未来生活的懵懂的向往吧。聊用笔尖的思绪打发我们青春的莫名的充满愁绪的时光。那时候我也有个笔友常用错别字成灾的文笔勤劳的书写着高深的字句。
门卫外边隔着马路是外操场,只有两百米跑道,拥挤的运动会中的部分项目就在那完成,有一回我赤着脚跑了一千五百米,跑完后脚上淤青数块却名落孙山。
请不要怪我记忆的单薄,其实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都会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在脑海里悄然的出现在悄然的隐去:二楼养花老头咿咿啊啊的胡琴声传来时总会有些女生围着他在唱越剧。运动会中会有买肉包子的车推过大家总把它围作一团。晚自习后小卖部里争先恐后的在买方便面或五角一只的奶油面包,或者奢侈一点在蒋老师的店里吃上一碗馄饨。教室里停电时秉烛夜游,那情调胜似像现在的咖啡店的浪漫,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位爱国者还提议唱了首国歌,于是大家毕恭毕正唱着,像个洗脑洗净阿斗,真是青春万岁啊。赶美术作业那焦虑的双手和疲惫的身心在一起煎熬。考试不及格时沮丧的表情,去补考前老师的促膝长谈和自己立表改过从良歪曲的脸形一直挥之不去。竖笛里发出悠扬的吐音,初到乐队时专玩人家的乐器,在架子鼓上胡乱的快打一通。还有女同学们优雅的微笑和那些夭折的情书、夭折的相思病------它们都有可能一一寻找过自己
记忆的闸门永远都是它自己调节的,谁也左右不了。我们可以左右的只是享受记忆带来的那一丝丝温馨,犹如翻看一本相册,相册里仿佛还记录着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故事,慢慢的品尝而已。
想你,——哪些青春的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青春
柯井
2012.6.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