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摩根索的成功经历了什么?(补充完成)

标签:
杂谈 |
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是写于1943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之后。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1977年退休。这一段时间是摩根索的幸福生活时期。此前,他的生活并不幸福。与当代的其他国际关系大师相比,他经历的苦难最多。
他的童年在物质上并不差,因为他总是穿着当时最优雅的外套和鞋子,并且有许多玩具。但是他很孤独,并且受到他父亲近乎残忍的严厉管教。这使他非常沮丧,并且经常生病,直到离开父母。
作为犹太人,在高中阶段他赶上了反犹浪潮。在高中毕业时,他获得了向学校创始人献花蓝并发表祝福语的殊荣,因为他是该届最优秀的毕业生,但他遭到了反犹分子的口水和恫吓。摩根索事后说,那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
或许是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摩根索的个性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习惯于同外部世界保持一种距离,并且形成了冷静旁观和理性分析的习惯;二是养成了直面人生的倔强禀性与战斗精神。摩根索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摩根索进入大学后,听过哲学课。他特别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存在于一个恐怖的世界里。但他失望了。他也曾想过学习文学,但最终接受父亲建议而选择了法律专业。摩根索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参与国际法的研讨还是受他受益匪浅。
在大学期间,摩根索参加过一个极端组织——犹太德国国家主义学生军团。这是一个为了荣誉的决斗组织。摩根索甚至还做过该组织的主席。他参加过多次正式决斗,并且留下了两个明显的疤痕。由于有犹太的背景,这个组织后被取缔。
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出色地完成了论文,但在其后的求职中,却四处碰壁,连糊口都难。为了生计,他甚至不得不向未婚妻借钱。按照当时德国的规定,要想得到高校职位,除了博士头衔,还必须完成任职资格论文。生计无着的他,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论文。28岁时,摩根索离开德国到日内瓦大学打工。
日内瓦大学的工作并不轻松。他必须用法语教学,试讲时差点被赶下台,后来才得到认可。他在此期间写的任职资格论文,最初得到的是“缺少创造性”的评价。摩根索震惊之余,决定为自己荣誉而争。后来,他终于得到了权威教授的极高评价。尽管教学资格拿到了,但受反犹浪潮影响,他的课却没几个人听,生计大成问题。有时,他一天都不能保证一个热面包,生病也无钱做手术。他甚至想到拉美、巴勒斯坦去求生。
1935年摩根索幸运地在马德里国际政治研究所得到了一个职位。次年他还得到了一个三年期合同。但不久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使得这个研究所关闭了。在意大利、法国短暂流浪之后,摩根索于1937年前往美国闯荡。
摩根索获得的荣誉有一大堆。不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