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收藏》2013年第七期
群星璀璨大家云集——民国“西京金石书画学会”
汪运屈
自唐代以降,民国时期是陕西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于1933年7月26日成立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是陕西成立较早、影响最大的书画社团,组织完备,活动频繁,以“学会”的组织形式直接推动了陕西书画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对陕西的书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杨虎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社会相对稳定。1933年邵力子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与杨虎城通力合作,在重大问题上施行军政分治,陕西在经济民生发展上有了较大的提高,遂成为民族复兴的后方根据地。1932年3月5日,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以西安为陪都的议案,定名西安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
百业振兴,文化先行,在杨虎城、邵力子的支持下,1933年7月26日,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人发起成立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邵力子和杨虎城担任名誉理事长,寇遐为会长。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以“提倡高尚艺术,发扬国光”为宗旨,党晴梵在《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缘起》中云:学会“由研究而促进现代文化,由艺术熏陶而振奋民族精神”。学会有着完整详尽的章程、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组织。记录图书目录、所藏书画账目、流水出入账、办公用具登记簿等等极为详细,事务可谓井井有条。学会每周都举办讲习会,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出版会刊《西京金石书画集》。学会领导层不拿学会一分钱,均为义务职员。学会会员最多时达176人,年龄最大者72岁(王典章),最小者15岁(袁韵宜),遍及军政、教育、报业、收藏、戏剧等各界,组成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活动经费来源为会员会费、各界赞助、官方拨款。学会在西安鼓楼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馆内藏书藏画及拓片多由社会各界捐赠,除金石书画书籍之外,还藏有诗词、历史、文学、医学等书籍,供会员借阅、研究,为学会会员及会外的艺术爱好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会的发起人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都是20世纪早期陕西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他们思想进步,才能过人,一方面为民主革命奋斗,办报纸,兴教育;另一方面富收藏,精鉴定,整理史料,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后人。
由1933年到1938年,仅存不到5年时间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对陕西书画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学会解散后,学会的发起者及会员们仍坚持研究、创作、收藏、育人,在书法、绘画、篆刻、考古、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此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学会的中坚人物如张寒杉、党晴梵、冯友石、陈尧廷、段绍嘉等对陕西书法、绘画、篆刻的传承、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日后长安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s10/mw690/001MKCiqzy6GQjfQSZHb9&690
李问渠山水条幅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藏
http://s6/mw690/001MKCiqzy6GQjihZ0935&690
《西京金石书画集》
王典章(1845—1943),字幼农。陕西三原县人。曾任四川新宁知县、宁远知府、广东省高雷道尹、粤海道尹、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后专任赈务会主席,从事救灾赈济,筹募各省振济,活人无算。。工诗善文,有《烟霞草堂文集》、《思过斋文集》、《安隐庐诗存》、其中《安隐庐诗存》余冠英题签,钱钟书等作序。大学者吴宓为《三原王公幼农年谱》的校订,公与印光法师向善,夫人和四位儿子都皈依印光大法师(莲宗第十三代祖师)学佛,礼佛甚虔。
(祥见《王典章年谱》)
王公是《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年龄最长的会员好收藏,对唐宋明清的古玩字画、古籍珍本特有独钟,遇到名人字画,爱不释手,用重金购收之,公收藏颇富,有马远《深山虎啸图》一轴,曾刊之《西京金石书画集》.(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兼工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南宋四大家”之一。);又有宋拓《圣教序》一册,还有董其昌、石涛、唐伯虎、八大山人、吴昌朔、郑板桥、张大千、齐白石等珍贵文物以及其他大量字画古玩。196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大变故中,多有流失。70年末,一部分尚在有关单位的文物,王公后人将其捐献给了国家,经办人王公八子王念祖、长孙王德长
学会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是15岁的安康籍女孩袁韵宜。袁韵宜1920年生于西安,1938年毕业于陕西省立女子师范。解放后,先后在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京京剧院任专职编剧、创作组组长。新编现代京剧《向警予》、《青春之歌》、《一颗螺丝钉》等,改编《红娘》、《铡判官》、《李白回表》、《太真外传》、《慈母泪》等。袁韵宜离休后苦心耕耘15年整理其夫庞薰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成著,有《庞薰琹工艺美术文集》、《庞薰琹画集》、《庞薰琹艺术研究》以及专著《庞薰琹传》等,后出任庞薰琹美术馆及学术研究会顾问,受到艺术界的尊敬。2004年,袁韵宜病逝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