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行为背后的“话”

(2009-12-07 20:48:48)
标签:

读懂孩子的行为

棒棍教育

逆反

保护

心灵成长

育儿

分类: 成长教育

 

 

 

 

 

 

 

 

 

 

 

 

 

 

 

家长们总喜欢羡慕别人的孩子听话懂事,提起自家的孩子便是一脸愁容:我那小子太皮了总给我闯祸。男孩子小时候是用身体的接触认识这个世界的,自然的碰撞事件是经常的,也是符合孩子天性的。

大多数的家长都明这个理,对孩子的一些“突发事件”都可以包容理解的,可“太过分”的事件若屡屡发生,家长便耐不住性子了。这不,小张今年初一,一周内打破教室玻璃两次,第一次被老师“轻轻”教育了一下,第二次再犯的时候老师觉得要认真对待了,一次算偶然,两次就是故意了。

“玻璃怎么碎了”

“我砸的。”

“你为什么要砸玻璃?”

“我想看看这个玻璃结不结实,能不能砸坏。”

“第一次已经试过了啊,为何还要第二次,我看是你故意吧,还不承认错误。”

“我就是想试试”小张说得还挺气愤。

“请你家长来学校一趟,破坏公物要赔的。”

“赔就赔”。小张“很不在意”地说。

整个事件就这样了结了。同学说小张总是这样,请他家长没用的。

小张的父亲在外做生意,回家时间很少,对小张管教很严,凡小张犯的错,父亲都会用皮带来说话的。小张妈一边护着孩子,一边说该打。

对砸玻璃的原因小张的解释着实毫无逻辑令人气愤:如果是试试的话,那么第一次就知道答案了,不该有第二次,孩子为何找一个明知没有道理的话“光明正大”地说出来呢?原因可能有两点,孩子不会撒谎;孩子心存故意。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请家长和暴打都是得不到答案的。

小张这样对我说:我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但和爸爸基本没有任何交流,爸爸对我就代表着“钱和巴掌”,妈妈好可没法交流心里的想法。

小张说“赔就赔”时显得“很不在意”,激起了老师的愤怒,其实小张非常渴望与外界的交流,他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想通过碎玻璃来引起别人(老师、家长、同学)的关注,孩子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方法,他选择了“破坏”。

孩子“过于乖巧”的行为、“恶劣的行径”背后都会有另外一份表情,他们渴望亲人能懂真实的自己,他们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他们在和我们说话,静下心来去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吧,孩子在等着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