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辜鸿铭的讲《论语》
(2017-12-04 08:57:24)林语堂曾评价辜鸿铭: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异人之文采。辜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罗家伦也评价辜鸿铭先生:辜鸿铭的《论语》版本,用字和造句的深刻和巧妙,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我看了辜鸿铭先生的讲论语一书,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对论语不清不楚的我,如撩开了一层面纱,能让我有所了解,有所领悟,真是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我的第一感觉是:文言文确实是一个高深的文本,真是达到了言简意骇,就一个字就能含白话文的许多字句。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么短短的一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即为:孔子总是拒绝讨论超自然的现象:离奇的力量作用,人性非自然堕落的罪恶或其他超自然的现象。所以我对文言文很是崇拜,可惜我的古文底子实在是太差了。羞愧啊!
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做人方面。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聪明的人如果不严肃,便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学的知识也不会巩固持久;尽职尽责,心无杂念应当是第一准则;不交往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发现有不良习惯,则应毫不犹豫地去改正。“又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当遇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应该想如何可以和他们看齐。当我们遇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当反思并找出我们是否和他们有相同的弊病。”
又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子曰:事父母几柬,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儿女不应该劝诫方面,但是如果不得不这么做,而父母不愿意听从,也不应该对父母不尊重或者漠视他们的要求,不管父母可能会带来多大的麻烦,也应当做到绝不抱怨”
想想我做到了吗?不,我对父母有时任性,有时缺少耐心,有时会劳而抱怨,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子欲待,而亲不在,真是后悔莫及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了解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乐在其中。此话千真万确,教了几十年的书,对此言深能体会,我喜欢教书,我乐在其中,所以我能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的事情来干,无怨无悔。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在教育中,学习诗歌可以唤醒情感,学习艺术可以形成判断,学习音乐可以完成对性格的培养”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里,孔子的思想是核心,然而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论语,生硬地要求他们去遵守道德规则,而是通过活的情感来启示,激发他们去遵守道德准则。中国的学校是通过诗歌的教育,来唤起学生内心最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做人自然地优雅起来,然后就能自然的遵守道德准则,当然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启发人们对高尚情怀的追求。学校还会再教育中引导学生思考“美好是什么?爱什么?正确是什么?恶是什么?美好与丑陋的区别问题,激发学生对美的喜爱,引导善的言行,对恶的厌恶,而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总之,在本书内经过辜鸿铭先生的讲解,我如醍醐灌顶,懂得了许多许多,补上了许多以前模糊的知识。看了此书心胸也宽广了许多,如: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收益满满。感谢辜鸿铭先生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