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以下骑送迎”的N种注解

(2017-12-04 20:36:3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探航

“将以下骑送迎”的N种注解

/俞永军

 

“将以下骑送迎”出自《周亚夫军细柳》(“统编本”八语上册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又名《细柳营》,选自《史记》中的《绛侯周勃世家》,作者西汉司马迁。

关于这句话,历来有不同停顿,不同读音,不同理解。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就曾要求翻译这句话,当时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据此停顿:将以下/骑送迎,骑读”,为动词,骑马。这种解释颇具代表性,但可信度不是很高。想想看,将士们都骑在马上迎送皇帝,是不是有点太傲慢无理?如此一来,又岂能折射出霸上、棘门军的“若儿戏耳”?又岂能折射出霸上、棘门军将士们极力迎合、讨好奉承之媚态?即便能与与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的细柳营形成对比,但对比之力度,是不是略显不足?至于有人将句中的“以”解释为“率领”,句意理解成:将军率领着部下骑马欢迎欢送(皇帝)。尽管具体解释略有不同,但节奏、读音、解释方式与前述说法大体一致。如果硬要给出星级,总共五星,这一类应为“★★★★☆

“匈奴大入边”,汉家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防,应该说,这三处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都是“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岂敢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然现实就有这样的将官们,一是霸上,二是棘门,“上自劳军”,“直驰入”,戒备松弛,形同儿戏。更有甚者,将官们诚惶诚恐,看见皇帝赶紧下马匍匐前行,恭迎俯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丑态毕露,完全忘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个句子在《史记》的传抄过程中出现脱文,应该是“将以下,下骑送迎。”一方面是骑着马迎送皇帝不成礼节;另一方面与匈奴作战要靠骑兵,如果霸上、棘门的将官们都骑马迎送,军容、军纪应该不算很差,更不能说“若儿戏耳”。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将官们下了坐骑迎送(皇帝)”或“将官们以下马之礼迎送(皇帝)”这样一来,停顿就为:将以下骑/送迎,骑读”,为名词,坐骑。它的星级,毫无疑问“★★★★★”。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骑”当名词,读“”,指“骑马的人”,并不能解释为“马”或“坐骑”,他们主张把“骑”解释为“材官骑士”。原因是《汉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骑的读音没有问题,但把“将以下骑送迎”中的“骑”,理解成“材官骑士”就有待商榷。的确“材官骑士”是秦、汉始设置的一种兵种,可它们有一点差别,虽然服役时间相同,但“材官骑士”在郡,只有“卫士”才能调到京师或戍守边疆。所以,他们的解释“从将军到材官骑士都来迎接(皇帝)”难以站得住脚。至于他们所说,正因为几乎全营将士都来迎接皇帝,军营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官佐士兵的正常职能也无法履行,与秩序井然、人人尽职的细柳营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对比,自然不错,但可信度还是有点问题,给定星级“★★★☆☆”。

霸上、棘门戒备松懈,形同虚设,但周亚夫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章看似写了将军、都尉、士吏、群臣、皇帝这么多人,实则突出一个,即周亚夫。写三位将军的防地,两陪一正,两虚一实,对比映衬,使亚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尾文帝一段议论,仍以霸上、棘门做陪衬,一起一结,先后辉映,对文帝,对亚夫,一笔两到,既突出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又显示出文帝的知人善任,顾全大局。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第二类注解应该是最能契合作者真实意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