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中国看护妇”?
(2013-12-03 20:56:59)
标签:
风姿疑问事物第二故乡资料 |
分类: 语文探航 |
为何不是“中国看护妇”?
文/俞永军
老舍名篇《济南的冬天》中有一句话: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起初组内集体备课,就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比作“日本看护妇”,而非“中国看护妇”?是中国没有看护妇,还是另有原因?大家嘻嘻哈哈,全然不当回事,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这很无聊,都说学生不会瞎问。
哪知一天课上,有个男孩突然站起来问了这个问题。我一时难以回答,只好说查过资料再告诉他。现在想想,这个问题看似无聊,实则很有探究的必要。
查了一下资料,有的说老舍在日本留过学,很了解那里的情况,包括医生和护士。果真如此?其实不然,老舍并没有到日本留过学,尽管他去过两趟日本,但都是1949年后。第一次是在1949年,他从美国回北京途经日本,在横滨停泊四五个钟头,顺便看了看东京,几乎全是战败后的惨景,感慨万千。第二次是在1965年,他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日,为期一个多月,他亲自登门拜访了三十三位日本著名作家、艺术家与日中友好知名人士,并建立了深厚友谊。
还有的说,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整体处于非常落后的局面,医疗卫生水平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一个村庄,一个乡镇,连最起码的医院都难保障,更别说科班出生的医生、护士。即便有医生,有护士,恐怕也很少穿白大褂,戴白帽子。就拿老舍生活7年之久的济南,接触到这样的女护士,亦是屈指可数。后者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绝非最完美的诠释。
首先,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创作时间。1924年老舍远赴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直到1937年底才被迫离开,因此他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也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正是他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触景生情写成的。根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其次,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再来分析这句话。很明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矮松比作看护妇。为什么呢?因为小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样子有点像戴着护士帽的看护妇。之所以小矮松上的白雪像“一髻儿白花”,是因为济南四面环山,极少有大雪。加上小雪落在小矮松最上端(最上端寒冷极易形成积雪,下面较为暖和雪可能会很快融化),自然就像看护妇。
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这能彰显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那就是生动形象、精准妥帖。这句话中本体是小矮松,小矮松长在小山上,自然比不上黄山迎客松,盘虬卧龙,奇崛苍劲,如果硬要找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那就是作者笔下的“秀气”。当时日本,国民身材相对而言比较矮小,性格比较温柔,尤其是看护妇。相反,其他国家,比如说英国、美国、俄罗斯等,都比较高挑,都比较严肃,即便适合做看护妇,也很难突现小矮松头顶一髻儿白花的独有魅力。
比喻句中,我们知道除了甲乙两种事物,而且这两种事物必须具有相似点。所以,无论是在“形”上,还是在“神”上,作者所思所想都可谓精妙绝伦,一方面它能尽显小矮松的风姿,另一方面又能凸现小山的秀气。(2013.1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