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与朱元思书》解读(贴上一篇旧文)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探航 |
http://s12/middle/618a1fddncb4580a801eb&690
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
——《与朱元思书》解读
《与朱元思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仅仅一百余字,便把富春江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眼前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首先,动静描写,让人耳目一新。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般动态,尤其是江河湖海,水波浩淼,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如奔马,突出富春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但作者在描摹其动态之美时,又精心刻画其静态之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人在船上,而水中游鱼,江底细石,都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可见江水明净可爱,清澈至极,因为唯有水清水静才能知晓水深,才能见到“游鱼细石”。除此之外,还有山,主要也呈静态,默默无语,巍然不动,作者却独具匠心,巧妙地描绘它的活力,“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张力,让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番趣味。
其次,视听享受,让人眼前一亮。文章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总揽胜景,开启下文;从内容上看,叙述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第二段,“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这是总的情况,或者是视觉上的享受,突出色彩的差异,“水皆缥碧”“皆生寒树”。但文章中听觉上的不同,我们也不应忽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水声、鸟声、蝉声、猿声,此起彼伏,一唱一合,交织成悦耳动听的山林交响曲,顿时,整座山也成了音乐的世界,音乐的海洋。当然,作者在这里铺写山中各种声音,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动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正因为山中杳无人迹,所以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才得以尽情地展现。光有色彩,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如果加上音响,就会相得益彰,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修辞运用,让人赏心悦目。本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小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一直奉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其原因不外乎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出水的深邃澄净;“游鱼细石”使用对比,进一步烘托江水的澄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异水”急湍奔腾的气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山的生命与活力。此外,还有对偶手法,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望反”等,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读来疏宕谐婉,朗朗上口,韵致十足,赏心悦目。
总之,本文既是一篇“书”,更是一幅“画”,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而这幅画也不单单是平面图形,光有色彩。它还有听觉上的冲击,语言上的浸润,心态上的同化,这里的山不是彼山,这里的水不是彼水,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性。(2008.8.19)
——刊发《扬州日报·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