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以”作何解释?
(2011-03-11 15:27:52)
标签:
常州市宋体千里马解释教学参考书教育 |
分类: 语文探航 |
“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以”作何解释?
俞永军
假日学案上有一条题目:请选择与“不以千里称也”中“以”意思相同的义项:A.策之不以其道,B.释之,以为寡人戒,C.跪而拾之以归,D.何不试之以足。起初,在讲《马说》时,我对“以”的解释就是“把”,理由是“不以(之)千里称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这个观点,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梁增红老师不谋而合,他说“不以千里称也”是省略句,即句中“以”后面省略一个“之”,翻译的时候补上它,即“不把(它)称为千里马”。此外,“千里称也”是倒装,是宾语前置,即“称千里也”。
如此说来,学案上这条题目的答案显而易见,选B,都是“把”的意思。然而,对照同事提供的参考答案,我一看,选D,顿时傻了眼。如果选D,它的意思显然是“用”。为什么是“用”呢?同事的解释是:“不以千里称也”是一个省略句,即在“称”后省略“其”字,连起来翻译就是:不用千里马来称它。乍一听,也不无道理。当时,我举棋不定,无所适从,在梁老师的博客上留一帖:梁兄,不以千里称也,“以”作何解释。
没过多久,梁老师回复:我认为解释为“把”,句子为“不以之千里称也”,即“不以之称千里也”,不知俞兄以为如何?我赞同这个观点,但又无法反驳同事的观点,于是又发一帖:但我们这里的老师都认为是“不以千里称其也”,“以”解释成“用”?企盼。没有回音,或许梁老师认为这不是个问题,只有他一种解释;或许梁老师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探讨,加上太忙,只能任时光流逝,慢慢钝化。
查阅《教学参考书》,两个地方的解释都不一样,“课文简析”部分:不以千里称也,“以”没有单独注解,但整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不把它称作千里马。照此理解,应该是“把”。但一页之后的“探究·练习参考答案”,对“以”的注解是“拿”。显然就是同事理解的“用”,即“不以千里称其也”。如此一来,“以”该不会是有两种注解,要么是“把”?要么是“用、拿”?如果是“把”,只能选B;如果是“用”,只能是D。到底选哪一个?老师无从下手,更何况学生?总不能告诉孩子,既可以选B,又可以选D吧。
更惊人的是,待我上网一查,这里的“以”竟然还可以解释为“因为”。他的理解是: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如此一来,一句话,一个“以”竟然有三种解释?
其实,只要我们细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文言虚词“以”只有两种解释,要么作介词,要么作连词。作介词,一般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具体情况翻译成“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此外,也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分析到这里,我相信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其实不管哪种理解,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要根据上下文细细揣度。我不敢断言,“用”和“因为”的解释就毫无道理,但我坚信,这里的“以”还是翻译成“把”。这很好理解,也最容易说得通。(20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