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寻求不存在“时间迟滞”的数学支持(二)
(2010-06-28 06:53:01)
标签:
相对论应用黎曼函数互动交流 |
分类: 相对论研究探讨 |
64、寻求不存在“时间迟滞”的数学支持(二)
引用海森伯不确定关系,有Δx·Δp = h ;ΔE·Δt= h ;
有: (Δx·Δp )/(ΔE·Δt)= 1
得:(Δx)2/(ΔE)=(1-η2)r02 /(1-η2)M0= C2=(r0/T0)2
以“能量面积计算”可以很快地找出爱因斯坦的“时间进动”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式(适应于引力体系)。
E=(1-η12)k′(1-η22)k
MC2
T=(1-η12)k′(1-η22)k′T0
=
(1-η2)k′T0;
T0光速转一圈能量圆面积周长的时间=π(r1+r2)/C与进动量ε成正比。上式可解读为:
T1=(1-η12)k T0(T1:中心椭圆的相对时间)(T0:中心圆的时间)
T2=(1-η22)k T1(T2:偏心椭圆与中心椭圆相对时间)
(T/T2=T/T1·T1/T2)=(1-η12)k(1-η22)k=(1-η2)k
当k =+1,引力体系(时间收缩)(适应宏观体系),k′=-1,电磁力体系(时间膨胀)(适应微观体系)。
上述结果:
(1)指出了“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它们是互为反对称的一个整体。
(2)时间也是一个场,具有相对性,当然时间比较基准值仍然是:光速(C)值恒定。
(3)中心椭圆的最小曲率不等于偏心曲率e。
(4) 原理延伸到其他运动力学。如偏心运动、偏心振动、偏心转动,不均匀辐射一等动力学原理。在(宏观)引力体系(k =+1),(微观)电磁力体系(k′ =-1)皆能适合(后面有专门撰写章节)。
在(1-η122) = (1-η12)(1-η22)中;当:
偏心运动中心与圆中心或中心椭圆中心不叠合时,都会产生相对性的差别,差别的存在,促使我们更好地运用了相对论原理。有兴趣的网友请参见作者:第三部分《黎曼函数与庞加莱拓扑》的阐述。
但是,这个“时间进动”的概念,与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可以加速与减速”或许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概念。
目前,对这个(1-η22)的解释为(注:引自杨桂森主编《近代物理学》P395):“好在这种进动是积累的,因而容易被观测到,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进动也只有每世纪43〞,但这已经和实验结果非常符合,只是要注意由于行星之间的引力扰动,进动必须减去这些因素才能和实践数据相比较,并得到正确的结果”。显然,上述解释没错,但忽略了在这之外,还有当今物理界或许还没有注意到“时间偏心(不均匀)的相对性”,“时空与空间互为反对称的整体性”这些重要物理因素的作用。如引力干扰,大自然已通过e(偏心曲率)作了安排,引出(1-η22)的数值变化。就涉及“偏心”(或“非均匀性”)的效果。以爱因斯坦在以水星为例,叙述了“近日点的进动”,算出每个循环进动量(ε1
我们用相对性结构(RELH)原理有如下解释:
η1=(r1 -r2)/(r1 +r2);(爱因斯坦公式算出:ε1= 43.04″)
η2=(r1 -e)/(r1 +e)= 573.64/10625.84 = 0.05398;
其中:(1-η22)k′= 0.997084
r1 = 5594.74〞±0.41(中心椭圆数据);
ε12=
(1-η122)k′ε0
=
(1-η22)k′ε1
或:ε12= 0.997084×(42.56″)=42.43〞
(1975年的测定数据为ε=41.40±0.9);
这里要注意:
(1),(r1 ⊥r2)形成中心椭圆(天文观察:5594.74〞±0.41),巳由爱因斯坦公式算出:ε1= 43.04″;
(2)(r1 与e组成椭圆长轴:5025.62〞±0 .50〞)形成偏心椭圆(牛顿力学计算)。
(3),海森伯不确定关系:能量与时间测不准原理亦能适应于宏观。
有:C =(E)·(T); 含有能量与时间同步意义
轨道长度不变条件下,围成圆形能量面积(E0)·圆形轨道长度用光速绕一圈的时间(T0)= π(r1+r2)/C;
C =(E)·(T)=(1-η122)+1(E0)·(1-η122)-1(T0)=(E0)·(T0);
由:E =(1-η122)+1 (E0)=(42.90〞)+1(ε1+1能量面积缩小的)
T =(1-η122)-1(T0)=(42.90〞)-1 (ε1-1时间增加的)
(1-η122)+1·(1-η122)-1= 1
看来上述计算表明:或许是目前的中心椭圆计算与实际偏心椭圆的能量面积的计算差距,由这步差距产生空间不闭合之说,亦应作相应调整。因此说,在全盘考虑太空中粒子(星系、太空飞行器)等轨道运动的“中心椭圆与偏心椭圆”的“能量与时间”因素抵消后,“时间迟滞”现象就消失了。则“近日点的进动”,“ 时间进动”,“ 时间迟滞”等说法或许可以消除。
因对北石网友的“时光机”返回地球后“时间要停顿一下”说法(包括当前“时间迟滞”理论),作者冒失地对北石网友的博了文加了一句评论,说“这是爱因斯坦少算了一个步骤”,未及时给个说法,有失礼貌,致歉。现解释“少算了一步”的原因,谈一点个人观点,希望与北石等网友一起探讨。寻求不存在“时间迟滞”的数学支持、证明及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