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愿性还了
(2024-01-08 10:59:58)分类: 抚今追昔 |
又要去搞全城行动了,对于这个早些年从脱贫工作就开始的工作方式,一直以来我就嗤之以鼻的。当时,这样的方式被有关媒体盯住曝光,有地方把它叫停了,但我们这个地方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一个月就要去这个地方从事基本相同的事情,真的就没什么可做的。刚开始的一两个月,要熟悉情况,要填相应的表格,要清楚政策规定,利用大半天时间把这些事情做完还有得做,过了这个时间段以后,基本就是无所事事了。当时,这个所谓的全城行动,动不动就要搞两天,有时一个月还有多次,不去吧,查岗很厉害,去了吧,拍张照后东一个西一个,正事没几个人在做。为什么呢?是找不到正经的事做,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从我的体验来看,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时间来做贫困户的联系工作,也没有这么多工作内容,有些事情也不是联系人能够做的。一个月的间隔确实太短,人们的记忆还在脑海里,我们就又去麻烦人家了,入户走访的最重要的事变成了别人的签字背书。有一个冷笑话说的是,脱贫户对我们的联系人说,到底是你们在帮扶我们,还是要我们来帮扶你们。脱贫户们不胜其烦。
现在搞的是乡村振兴,现阶段明确为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有效衔接,可我们这里开展的方式还是如原来一样。本来上级明确,脱贫户由联系人进行帮扶,每个季度入户一次,监测户由责任人帮扶,每个月入户一次,但我们的却加码,不论是联系人还是责任人,一律每个月要进村入户。去了后又做什么呢?认真的把资料填报一下后入一下户,不对付的就是到村里打一个转,什么也不干,把入村当成打卡,不然过不了督查关。说真的,大家不知道如何做工作,而一些基础性的资料填报或者走访记录,于帮扶本身完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连我这个分管这项工作的,上个月也只是到村里把走访本子填了一下没有入户,因为频率太高,怕扰民。
搞精准扶贫时,所谓的”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及采取的五个具体措施如产业帮扶、教育、医疗、生态、异地搬迁扶贫,把指标都量化,是比较好操作的。而现在的乡村振兴,主要的五个方面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没有把它们量化,主要是从性质上进行界定,真的不知道怎么发力。找准这些方面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五个方面确实是农村的痛点,但无疑也是工作开展的难点。绝大多数的工作队无从着手,大家都按部就班地按上级的指示做些精准扶贫时熟悉的工作,开创性的工作绝少展开。换作是我,我也不晓得如何搞。就拿最重要的产业振兴来说,怎么选准产业,市场如何铺开,带头人是谁。在分产到户,各家各户都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既有能力又懂技术还有情怀的带头人,怎么把分散的人家和田地统筹起来,怎么应对风险,工作队在此担当什么角色,怎么介入进去,是帮忙而不是添乱,这些问题不搞清楚,要想在这五个方面有成效是勉为其难的。事实上,至少是我们这里,我还没有看到有卓有成效的典型出现。
工作队在当维持会长,老套的工作有了这支专门的队伍,其实基本就能够胜任。所谓的联系人和责任人,要从事的也是兜底的事儿,也就是对脱贫户及监测户的返贫情况进行监测并帮扶,但真的不见得要每个月入户一次啊。要加强和群众的联系,只要是在党的领导下,无论是什么方式,比如现在的这种方式,都是必要的,除非消灭了城乡差别,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但现在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方式,是应该要好好反思的。不费灯盏要费油,何况我们现在的财政状况令人堪忧。我也不过是喷一喷,该怎么着还必须得怎么着,游戏就是这么玩的,哪怕有时得动用私车,也要把愿性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