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卡夫卡《判决》
(2010-06-01 22:44:09)
标签:
卡夫卡判决自我生存体验象征性文化 |
卡夫卡不仅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而且也是其中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相对特别熟悉的一位作家。我最早接触卡夫卡的小说,应该是1980年代中期我上大学期间的事。虽然很早就读过他的这一篇《判决》,但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他的这个短篇小说写点什么。这次为了写这个评,我又很认真地把作家这篇不足一万字的短篇小说阅读了两遍,试图从其中捕捉到卡夫卡所欲真正表现的某种主题意象。之所以强调主题意象,原因在于卡夫卡一向被认为是具有突出表现主义风格的小说家。表现主义所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对于作家主体内在某种意识倾向的艺术表达。虽然是小说,但却又如同诗歌一样具有突出的主体色彩。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要想方设法寻绎出《判决》的主题意象来。
实际上,《判决》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小说中真正出场的,只有乔治和他的父亲两个人物。儿子乔治要给一个远在俄国彼得堡的幼年朋友写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想劝在俄国的生意并不很如意的朋友回国,另一方面则是要通知朋友自己已经订婚的事情。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却没有能够发出去,因为他还得去征求父亲的意见。没想到,乔治与父亲之间果然因为这封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先是一口否认乔治在彼得堡有这么一位朋友,后来又说其实自己早就与这位朋友联系过了。最后,盛怒之下的父亲判决了乔治的死刑:“你原本是一个天真的小孩,但你原本又是一个魔鬼似的人物!我现在就判决你的死刑,判决你从此消失。”父亲的判决具有绝对的权威,乔治最后乖乖地走上大桥,把自己沉入了水中。
那么,卡夫卡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所欲传达给读者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主题意象呢?我觉得,只有充分地联系卡夫卡自己的生平,采用中国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卡夫卡的这一篇《判决》。现实生活中的卡夫卡不仅一生未婚,而且还有一个极严厉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作家的这一篇《判决》正好可以被看做是此种生活状况的一种艺术折射。应该注意到,在这篇主要凸显父子冲突的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父亲形象是十分强悍的:“乔治这时看到了他父亲一副可怕的形象。”与父亲形象的强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乔治形象的柔弱。若非如此,他又怎么可能连给朋友写封信都必须征得父亲的同意呢。很显然,小说中提到的诸如乔治准备订婚,乔治开始逐渐地主理公司的业务这样一些细节,传达出的正是儿子意欲摆脱父亲权威的意思。然而,还不等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强悍的父亲就先发制人地将自己的儿子致于了死地,判决了他的死刑。这就充分地说明,在这场父与子尖锐激烈的冲突中,柔弱的儿子才是最后的失败者。在其中,我所强烈感受到的,正是卡夫卡对于自我生存体验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几乎所有的现代主义作品都具有突出的多义性特征,因此,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给出的理解就极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在这里,我所给出的,当然也只能是我自己对于《判决》的一种理解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