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骑游东坝头

(2024-05-13 16:14:01)
标签:

骑游东坝头

分类: 群聊汇编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作者:蔡水斌

2024年5月8日上午九点钟左右,我们四位年近八旬的老头儿,在黄河大堤、土柏岗乡齐寨村聚齐,然后骑车往东,畅游兰考县的东坝头。

我们都有网名,“祥梅”79岁,“水流乎无形”(本人)78岁,“东篱客人”76岁,还有“老四”不是网名是小名,在家排行老四,巧的是我们骑行四人中也排老四74岁

平时,我们几乎每天都骑车到黑岗口灌区观景台打卡,如今进入小满季节,初夏时分,万物竞争,大地繁华,到处生机勃勃我想沿黄河大提多走走。黄河大堤绿荫遮蔽,骑行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阵阵微风掠过,格外愜意,忘却了年齡,驱赶了烦恼,在不知不觉中骑行,好不轻松

近些年,国家对黄河治理成效突出,尤其是自孟津以下至开封的“悬河”治理,基本可保黄河安澜。光大堤两岸护堤绿化带,就宽达百米。

很快出开封市区30公里左右,到了祥符区的埽街。这里是自郑州花园口以下的一处险工段,叫“埽工工段”。黄河这里有一个小S弯,由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名的“开封黄河大桥”从此经过,到达河北岸的“曹岗险工段”,进入新乡市封丘县。

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决口。据说,以前黄河吃紧时,会从曹岗口,水灌封丘,确保开封城不受水淹。这里值得我们记住。

如今,“埽工工段”和“曹岗险工段”都建成了沿黄景点,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又有亭台长廓,供人憩歇。漫步园区,看了宣传厨窗介绍的一些水利知识,很有意外收获。比如“埽工”,原以为是个什么工种,其实是黄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御水建筑物,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主要建造工序是:先固定船位,再打桩铺绳,用柴薪(桔杆,芦苇,柳条)加上土石为主要材料,用绳和编织物品系紧,层层梱卷压实而成。它的作用是可以抵御水流对河岸的冲刷,防止堤岸坍塌,还常常用来堵复渍决的堤岸。“埽工”还可以做好后单独存放,在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或决堤后,用以护岸、堵口、截流等是黄河两岸人民在长期与黄河灾害作斗争中的智慧结晶。

“埽工段”得名埽街村有关“埽街村”原来在黄河大堤内,是个回民村,为统一治黄的需要,整村从堤内迁出。

离开“埽街村”继续向东。骑有十来公里,“祥梅”突然停下车,着急忙慌地找东西,原来是他的手机丢了。纳闷,想来思去,别的地方没停,也没用手机,只有“埽街村歇了歇虽说拿不准,他也只好拐回去找。我们三人继续骑往“东坝头”。

中午,我们在“东坝头”游玩时,“祥梅”打来电话说手机找到了,他也回家了。原来是他把手机装在裤兜里,随地大小便时抖落掉了。人还得遵从点儒家的慎独之道,不拘小节还是不行。这是笑话。

在进入兰考前,祥符区曲兴乡大王潭村的沿黄大堤上有一棵古桑树,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清雍正十一年,黄河决口百姓堵缺口,填土插技,存话下来的,这是黄河大堤人民治黄芲桑的历史见证。现该树枝繁叶茂,树根深埋于泥3米,树杆直径1.3米,树冠310平方米。这棵树光开花不结果,当地一位村民说是棵“公的”颇有阳刚的自豪。其实说说而已,不过沿黄河岸边只有这一棵百年老桑,或许是真的,现黄河水利部门和县里正在这里兴建土木,打造沿黄景观。

十一点多,我们进入了兰考县三义寨乡。迎面一座牌楼,上写“大河之湾,红色兰考”,这就进入东坝头了,这里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湾了。

黄河自巴彦喀拉山涓涓流出,过草地穿峡谷越高,婉娫曲折,形成许多天下奇观。若尔盖草原的天下第一湾河套地区的塞北江南,壶口瀑布彰显的民族气节享誉世界而兰考东坝头作为黄河的最后一湾却不为人知,可称收尾之作,却默默无闻。前面的弯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东坝头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U”形弯,是人工抗拒而成的最后一道弯,却不为人知。人们熟知的是一个让兰考人痛心疾首的称呼——要饭县。

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东坝头就最出名的豆腐腰。自117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八百多年间,黄河在此决口143次之多。其中对兰考危害最大,灾难最为深重的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当时兰阳铜瓦廂决口

700多年来,滔滔黄河由原来的由西而东夺淮入(黄)海而变成由南而北夺大清河(古济水。古时黄河,长江,淮河,济水为我国由陆地入海四渎。古济水源头在我省济源,现存有济渎庙)经濮阳,山东省东营入渤海。自此成为黄河最后一道弯。当年铜瓦厢的民众搬到决口大堤的东头,东坝头由此成名。随着黄河安澜,銅瓦厢古镇已恢复,形成街市。

过去,东坝头人被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民不聊生,兰考县人外出逃荒要饭,也就出了名。

如今的东坝头险工段,有五个石偃大坝,依次排列,延伸到河里,由西向东急泻而下的河受到第一坝的阻拦,偏北改变方向,缓了气势,接着依次受到大坝阻拦,变成正北,向濮阳流去。这么一个气势恢宏的场景,我们在平面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出来的,只有高空航拍,才能见其大观。

现在东坝头险工段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河湾旅游景,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的实景,向人诉说着沿黄劳动人民对母亲黄河的爱恨情仇,演绎着沿黄儿女不屈抗争的精神。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国领袖毛主席先后于1952年和1958年两来到东坝头,接见群众,商讨治黄大计,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景区建有“毛主席视察纪念亭”,供人们参观缅怀。亭为汉白玉双层四角建筑,置有纪念碑一通简洁气魄。亭门面两旁有毛主席和群众畅谈的黑白照片,场景感人。

我们在“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的标识旁留影,赶上有十位穿骑服的朋友在树荫下午饭,见我们吃随身携带的干粮,热情地招呼我们“垫一垫”。他们明显比我们年轻,虽不认识,但都是开封的骑友,颇有志同道合的亲近感。

由于祥梅半路回去了,我们三人到铜瓦厢古镇吃的午饭。古镇原在封丘境内,决口后黄河改道夺济入海归了兰考。初名铜东城,是武将镇守的城池,又是个险工段,决堤前黄色琉璃瓦贴着长长的堤岸,远看象铜墙铁壁,金光闪闪,称铜瓦厢。就像我们的开宝寺塔,因黑色琉璃而叫“铁塔”一样。

我们找了一家大食堂饭店走了进去。“大食堂”三间门面,满门面一个长长的食柜,放着三、五十成品菜,有冷拌的热卤的,不卖炒菜基本上都是打包带走。店内只有三张条桌三人要了三个拼盘,加上自带的老酒。我们都带有碎银子,吃饱喝足每人化了13.5元。随后大堤内找一片杨树林下,挂上吊床,美美地睡了一觉。

返程我们想不走路。三义寨这个名,让我想起了我的战友老赵,他是开封附中高66届三二班的,和我同年入。后来到了一个连队,我任指导员,他是司务长天寒地冻的大东北,一个锅里耍了三年勺那年我是光棍一条,他有爱人,是个小学老师,两人情书来往,都过连部通讯员的手,让我记住了一个地名,兰考县三义寨公社。老赵去年不幸羁病去世的消息,让很伤心了一阵

但是,我对“三义寨”有点别样的感情。现在的“三义寨”不叫“公社”了,叫“乡”。天下叫“三义寨”的可能不少,有各种原因,但多数是攀附汉末刘张桃园三结义。我查了一下,三义寨原名惠家堂,清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东惠堂老人管老兴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垱三村合义筑坝,遂成义举,故三义寨。这个乡名是抗洪治黄历史印记。

老四说三义寨乡有张良祠,要不拐一下。张良是汉初三杰,一代智圣,被称作“帝师”,大名鼎鼎因其名气大,张良墓张良庙张良祠全国真真假假有好几处,临近的张君墓乡就攀附过张良,不管真假得去看看。

果然在陇海路的曹新庄站南,有座张良祠,殿后有一冢,北倚一座土山,有一座碑上书张良墓。所以在这里建祠,一说博浪沙刺秦失败,张良曾跳避于此。又说张良助刘邦夺取天下后拒绝封赏,免得狡兔死,走狗烹,激流勇退,在这里隐居终老。这些都没有史实支持,唯有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刻有“张良墓”的碑上鎸有省重点保护文物字样。

据兰考文史人员介绍,建国时还确有张良墓,立于明成化年间,写有“汉留侯张良墓”。留侯莹地20多亩,有张良庙殿厢,山门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成四合院格局。“文革”中被废,现还余有柏树200来棵,有人测过,最老一棵树龄230多年。“汉留侯张良墓”碑已无存,仅有一块2014年4月立的张良墓,镌有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墓后是十多米高的一座土山,我上去看了看,几株大榆树长得挺好,挂满了祈福许愿的红布条。

离开张良墓,走开兰公路回开封。公路上重载车川流不息,尘土飞,远没有黄河大堤上清净舒适。晚六点来钟到家,骑行120多公里。

雪梅:水斌还是那么飒,用电剧里一句话就是给你一杆枪,就是赵子龙。不错,很精神。游了一个兰考,就写出么深拗的文章文笔清新,富有情趣,很接地气,必须点个大赞。

看到水斌笔下的一些景覌,一些历史人物和一些历史渊缘,完美融洽,仿佛走进油画般美丽,又仿佛走进电影院般直覌。每个小故事都是未曾知道的新惊喜。

此时,不由想起伟人的一句话,他教导我们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水斌做事很认真,上学时认真学习,学习好;当兵时认真做一个最可爱的人,做了百十几人的“蔡导”;退休后认真生活,玩出了传奇,玩出了聊发少年狂。日月长,天地阔,常快活!祝福水斌同学年年常青。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骑游东坝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