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开封市朱仙镇启封故园

标签:
朱仙镇启封故园 |
分类: 旅游休闲 |
2018年6月17日,我们游览了正在建设中的开封市朱仙镇启封故园。
朱仙镇启封故园,即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开封市朱仙镇北侧、开尉路以西、运粮河两侧。“启封故园”规划分为古镇风情展示区、环湖风景游览区、温泉休闲度假区等8个功能区。古镇风情展示区已基本完工,对游客开放。
走进“启封故园”大门,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启封故园的标志性建筑----启封楼。
启封楼采用南非水胶木和太平洋地区的铁木,榫卯搭建而成,宽36米,高16.83米,进深11米,为七门八柱结构,寓意启封故地千年古镇欢迎八方游客。


启封楼楼正面匾额刻有“启封故园”字样,背面匾额刻有“朱仙古镇”字样,手工雕刻的“八个朝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图案浓缩在启封楼上,彰显出开封八朝古都厚重底蕴。
再往前走,就是四面牌坊。




四面牌坊宽10.8米,高11.43米,进深10.8米。东面牌坊的匾额为“漕运码头”,背面匾额为“商埠重镇”,楹联为“纳南吐北,千帆竞驶朱仙渡;卸东装西,万商蜂拥运粮舟”。南面牌坊匾额为“豫剧之源”,背面匾额为“中州音韵”,楹联为“锣鼓梆子,五花八门蒋许门;生旦花脸,南腔北调祥符调”。西面牌坊的匾额为“年画鼻祖”,背面匾额为“迎祥纳福”,楹联为“唐宋起兴,千家口碑垂金石;明清鼎盛,万户载道占鳌头”。北面牌坊匾额为“朱仙大捷”,背面匾额为“精忠报国”,楹联为“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
通过启封园检票处,我们进入古镇风情游览区,看到了仰需楼、潜龙桥、状元桥、魁星街、下八行街、博弈广场,还有鹊桥、及第阁、吉庆街等。


仰需楼,又名验粮楼,是古代政府设在漕粮征收地的外派机构,负责将每年地方上缴的漕粮验收定级并登账入库。朱仙镇是开封地区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承担着开封这座省会城市的生产生活需求和物资转运。几盛几衰,皆因水运,可谓"盛也漕运,败也漕运"。

潜龙桥原为“乾隆桥”,为避讳帝王字号,便谐音称“潜龙桥”。清乾隆五十年九月间,年事已高的乾隆最后一次南巡,他在纪晓岚、河南巡抚毕沅陪同下,巡视了贾鲁河下游的朱仙镇,并下榻清真寺。为方便百姓出行,乾隆皇帝下旨令河南巡抚在朱仙镇修一座大拱桥,也就是现在重修的“潜龙桥”。

状元桥全长152米,桥面宽6米,历时十个月纯手工雕凿而成。所用石材均为五莲红,来自于有着“江北石材第一镇”之称的山东省五莲县桥头镇。据传宋重和元年时,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才17岁,就偷偷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文采非凡,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殿试并夺得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在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宋徽宗为鼓励众皇子读书,赐赵楷黄金千两。赵楷分文未取,以朝廷赈灾的名义赐予遭受黄河水灾严重的朱仙镇一带,并建造了一座桥,老百姓称它为状元桥,以纪念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全国现有100多座状元桥,此状元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为没有名分的“状元”命名的状元桥。




魁星街是历史人文一条街,专门用于展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面貌,长115米,宽10米,集中式餐饮、住宿、老字号、传统业态、小吃、酒楼、作坊等为一体。在此,好像回到了宋朝鼎盛时期,看到了市井繁荣,文人雅士休闲作乐的情景。


下八行街采用明清仿古式风格,纯木结构,榫卯搭建而成,既有南方水乡的精巧细致,又不失北方民居的端庄大气。木料以松木和杉木为主,具有坚固、耐腐蚀的特点。




这条街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一条商业文化街,街名来源于清朝初年江南地区“下八行”的说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的社会分工细化,商业的八大行称为“上八行”,手工业的八大行称为“下八行”。所以,下八行街展示的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处处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还有各色民俗小吃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可以让游客尽情地领略“民间三百六十行”的独特魅力。
博弈广场是为了纪念道家鼻祖鬼谷子而设计的。当年鬼谷子和众弟子在朱仙镇潜心修炼,修炼的日子很是枯燥,大部分弟子虽然觉得修炼的日子辛苦却也认真修炼,其中一个弟子觉得修炼的日子太枯燥了,于是就经常偷偷溜出来到街上与人下棋。但是,终究纸包不住火,鬼谷子知道这件事后,想到自己没有顾忌众弟子的感受,于是在修炼之余,率领众弟子在此下棋对弈,众弟子对如此寓教于乐的方法大加赞赏,在对弈中也悟出了很多哲理,终于修炼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就将这个广场称之为博弈广场。


朱仙镇启封故园,古色古香,优雅迷人。置身其中,放眼瞭望,古式建筑,乌墙黛瓦,温婉恬淡,小桥流水,杨柳飘逸,商铺青楼,民俗小吃,传统工艺,文人雅士,市井小民……,使人产生幻觉,仿佛自己真的站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