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好了不奖励
(2016-01-24 14:36:07)孩子考试成绩出来了,有的受到了批评,有的受到了奖励。在对待奖励孩子的问题上,你是赞同还是反对?知道吗?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我们要在各方面鼓励孩子,但只给孩子精神鼓励,最好不动用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我们可以给孩子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孩子值得表扬的事情,画朵小红花。即使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是可以用作学习方面的激励。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方法,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对策配套。就是说,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孩子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把它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在我的体会中,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学习进步。
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第三,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家长说如果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他买。结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长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家长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由于和家长有言在先,也会答应下次争取进前十名,但他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对下次考试忧心忡忡。他下次进入了前十名,会有暂时的愉快,但用不了多久,家长一定会在新一轮考试中有新的条件提出来。每一次考试都是个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会有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变得反感学习、憎恨考试了。
欢迎加入“父母成长”群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无论你在那里,距离都不是问题,当孩子教育遇到困惑,请速速与我们联系。只需加微信号:wzhch321,允许后进到“父母成长群”即可。这里天天有教育方法支招、周周有父母微课堂直播讲座。具体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7786d0102xg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