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毛毛虫”似的家长
(2015-03-04 09:25:47)
标签:
育儿 |
不做“毛毛虫”似的家长
王忠诚/文
生活中,一些父母盲目追随,总是看着别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也是模仿他们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岂不知这样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惯,只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位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 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的,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具有坚忍精神的毛毛虫似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只认准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拿新时代的孩子用老传统的方法去教育,缺乏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家长太少太少。
究竟是谁在造就着“毛毛虫”似的家长?这样的“毛毛虫”似的家长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究竟培养到哪里去了?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社会在进步,许多家长产生了惧怕的心理:怕孩子学坏。于是,家长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翅膀底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让孩子离开半步。于是,家务活不让孩子动手,本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变成了“自己的事情家长做”。于是,便产生了:学校布置打扫卫生,妈妈爸爸们拿着扫帚、抹布等替孩子打扫。原因是他们怕累着孩子,“疼还疼不过来呢,哪敢让孩子动手?”——家长的话道出了“心声”。所以出现了孩子去参加什么活动,家长陪同的阵容极其强大,甚至出现了家长比学生多的场面。每天孩子的书包由妈妈收拾;每天孩子的铅笔由爸爸代削……总之,孩子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代替。代替,代替的后果只能是培养孩子的懒惰与无能,也给父母带来了失望。
孩子要什么,家长无条件地接受。一位妈妈自豪地说:“现在就这一个孩子,要什么得满足什么,居家过日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只要是我们能够办到,哪怕是上天摘星星,我们也愿意。”也有的家长没时间去教育孩子,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见什么要什么。花钱对他们来说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高兴,重要的是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所以,孩子不认为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不容易,在他们的内心中,只要是有钱就行。试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体谅爸爸妈妈的艰辛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懂得爸爸妈妈的含辛茹苦吗?孩子渐渐长大后你却对他失去了希望的时候,那是多么的悲哀与不幸呀!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磕碰碰,凡事不要孩子动一下手,是个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孩子是需要照顾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不准孩子动这个,不准孩子动那个,管的孩子严严实实。家里的摆设是给客人看的,凡是家里的东西,不许孩子摸一下。孩子是老实了,可这样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什么是天性?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创造。当孩子失去了创造欲的时候,还谈什么智力开发?
有的家长没事总爱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哪儿都好,别人家的孩子即使再有优点好像也没有自己家的孩子好。
也有的家长整天拿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总看人家的孩子好,对自己的孩子不顺眼,一见孩子心就烦,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
小鹰和小鸡同是从蛋壳里孵出来的。鹰妈妈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让小鹰在暴风雨中练习飞行,练成了一对坚硬的翅膀;鸡妈妈过分地疼爱自己的孩子,不准小鸡离开妈妈半步,小鸡即使始出吃奶的力气,也只能从墙头飞上小树。小鹰和小鸡的命运不能不给年轻的家长带来一点启示。我们的孩子面对着新世纪的蓝天,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还要紧紧抱住孩子不送送手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呢?小鹰需要的是不断地锻炼。
爱,得有个度。上述家长的做法不叫真爱,我们称之为溺爱。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无能,面对未来,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到那时,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不仅仅是害了孩子,更是害了国家,害了我们的下一代。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究竟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每一位爱孩子的家长,难道不应该认真地去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