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2012-11-09 09:44:19)
标签:
杂谈 |
家长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文凭高于他们的父辈,但是社会对家长本身的教育依然严重缺位,导致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处在茫然、无助、无奈、尴尬、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孩子是伴随着声光电诞生并成长的一代,与家长年幼时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导致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不尽相同,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乏味。在这样一个跨越式的大时代、大背景下,家长不能再按照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家长制”方式说教、强制甚至用“棍棒”来教育孩子,当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和主题应该是“家长教育”和“读懂孩子”。
这是一个文化互喻的时代,不仅孩子要向家长学习,家长更要向孩子学习。尤其在“一考定江山”的教育环境下,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的个性释放和心智启迪,激发孩子的潜能,只有真正读懂孩子,才会给孩子成才的机会。
1.要深入理解、读懂孩子的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2.培养孩子的勇敢与独立精神要以孩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要给孩子一个家的感觉,如果孩子没有温暖感和安全感,严峻的考验和严厉的批评只能使他幼小的心灵蒙受伤害。因此,当前最需要做的不是严格而是父母般的关爱。同样的方式方法可以使一个孩子坚强地站起来,也可以使另一个孩子的心蒙受伤害而倒下去。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因人而异地采取最适合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
3.永远不要对孩子大动肝火。如果你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心,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非要无理取闹,他总是有他内心的道理。理解了孩子的心,老师或父母就必定会心平气和。我们对孩子生气,其实是对孩子不理解的表现,也是自己无奈无能的表现。面对孩子的问题,首先需要反躬自问:我在哪些方面还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呢?孩子的心灵奥秘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孩子并进而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呢?平和和冷静是教育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请永远不要大动肝火。记住那句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方法。
寻根探源
大人为何不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传统。
首先,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还是成绩和证书。在家长们的闲聊中,拿出来炫耀的总是“我家的孩子这次考了第一名”等等。学校教育则更以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不好的学生处处不受重视,自我评价很低。
其次,大人们喜欢控制孩子。现在很多孩子都很不快乐,因为大人们总是依据他们的意志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导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带着一种负面情绪。现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命令——商量——谈判——谈判不成就是完蛋。到这个时候,父母着急、老师焦虑也无济于事了。
如何理解孩子发脾气
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情绪反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发脾气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孩子从出生不久,一旦挨饿、生病,他会满脸涨红地大哭,他们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多和生理需要有关。但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也进一步发展。尤其两三岁进入第一个叛逆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增强,不满足的情况时常发生。
然而,受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愿,他们很难通过语言与大人沟通,表达不满情绪,往往只能“大动肝火”。到了七八岁,孩子又进入另一个阶段,开始强调独立性,很高调地向世界宣布——我长大了。
但是在家长眼里,孩子依然是个各方面都需要细心照顾的“小豆豆”,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偶尔发发脾气,是极其自然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要允许孩子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