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他人在一起拿了东西家长该怎么办?
(2012-04-10 10:02:34)
标签:
杂谈 |
你好。
王老师。我今晚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我同事有个孩子,经常乱拿别人东西。爱说谎,爱恶做剧。别的同事总有意无意让自己的孩子不和她玩。我当时考虑,我女儿平时素质还不错。她还不到五周岁,如果直接告诉她不要和她玩不太好。讲道理她又听不懂。再说。她只有礼拜天和她玩一天半天的。就没干预。可今天晚上。我去门口超市。离单位很近。恰好让那女孩看到了。她八岁了。就跟我一起去了。我们是五点多去的。买了点吃的。八点左右。我分别在她两口袋里发现了两到三包糖豆。因为平时在这方面我管教特别严。我一问我女儿就全招了。说是那女孩让她拿的。那女孩也没否认。我该怎么办。我当时想让她立刻送回去又怕伤她自尊。她开始认错并觉得很难受。对我说,妈妈。你原谅我一次吧。而且。我第一次意识到,应该告诉她选择朋友了。可是不知道怎么说。盼回复。谢谢。
你好!
你的咨询我看了,看的出你很着急。知道吗?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会极为敏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偷”的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你同事家的孩子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我分析是有这么几方面的心理原因:
强烈的占有欲。有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比如看到别人有令人羡慕的新玩具或其他物品,自己想向别人索取遭到拒绝,家长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采取了这种令人不能接受的手段,以达到心理的满足。还有的孩子看到其他小孩经常拿着好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时,往往觉得自尊心似乎受到伤害,于是他会趁父母不注意,偷钱买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以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
换取感情或注意。有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别人的关注和感情,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便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向其他人炫耀、吹嘘,或送给别人,以换取感情或注意。例如,许多家庭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相当好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偷窃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普遍对孩子感情投入过少,或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父母之间感情危机,结果促使孩子有意无意地通过偷窃行为来获取父母的感情关注。另外,有些孩子当不能从正常途径满足其自尊心时,便选择了“偷窃”行为来达到暂时满足自尊心的目的。这些孩子常常把偷窃看作是“英雄”行为或“勇敢”的表现,把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被发现视为“有本事”。因此,这种孩子常将偷来的赃款、赃物分给其他小朋友,以换取当“头头”的机会,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友好与“尊重”。
发泄内心不满。有些幼儿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遇内心挫折时,常常会用偷窃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或用偷窃来表示反抗。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老师往往偏爱一些孩子,让他们玩这玩那,并参加各种活动或给予奖赏,而另一些孩子却相对受到冷遇,得不到玩的机会,也很少受到奖赏;或有时两个孩子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了争吵,老师却袒护地把玩具给了他所喜欢的孩子,而批评另一个孩子,这就会使受批评的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进行反抗,把这个玩具拿回家去占为己有。
成人教育不当。家长教育不当也是导致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任自流。有些父母把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看作是小孩还不懂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等将来长大了以后自然会好的。还有些父母在家里往往将钱随意乱放,当孩子发现后未征得父母的同意就拿去买好吃的、好玩的,事后也没有告诉父母。父母发现钱少了以后并没有去追究,孩子就自以为这是被允许的行为,并不属于偷窃行为,最终发展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二是管教过严。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发生了偷拿东西的行为,就大动肝火,责骂、羞辱、体罚。这种过于严厉的态度和反应,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结果往往产生怨恨、自卑,甚至反抗的心理,反而有意通过偷窃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总之,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都会更加巩固孩子的偷窃行为。
你的孩子只是和他在一起玩,也是偶尔的一次拿了别人家的东西,你可以原谅她一次,也可能是你的孩子觉得和他在一起拿别人的东西很感兴趣,觉得这个东西好玩,并没有别的想法。在孩子的意识里可能还不知道这是不对的,也许是紧张、无安全感等因素造成的。你可以私下用平等的口气问问孩子,如果自己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你会不会高兴啊?你要怎样做啊?等问题。孩子一定会给你一个你满意的答案。千万不要训斥孩子,更不可当着许多人的面说孩子,弄不好会适得其反的。
认真谨慎对待。探究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等等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但必须告诉孩子:今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可以,一定会满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我需要说明的是,小孩子的模仿性能很好,你要多多的让孩子接触一些优秀的孩子,因为环境造就人,环境也可以破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