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消除隔阂的唯一途径
(2011-03-18 14:59:21)
标签:
杂谈 |
上帝给我们一个闭着的嘴巴,但却给了我们两个24小时开着的耳朵,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乔.吉拉德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回忆往事时,他常念叨如下一则令他终身难忘的事。在一次推销中,乔.吉拉德与客户洽谈顺利,就在快签约成交时,对方却突然变了卦。当天晚上,按照顾客留下的地址,乔.吉拉德找上门去求教。客户见他满脸真诚,就实话实说:“你的失败是由于你没有自始至终听我讲的话。就在我准备签约前,我提到我的独生子即将上大学,而且还提到他的运动成绩和他将来的抱负。我是以他为荣的,但是你当时却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还转过头去用手机和别人通电话,我一怒就改变主意了!”此番话重重提醒了乔.吉拉德,使他领悟到“听”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如果不能自始至终倾听对方讲话的内容,了解并认同顾客的心理感受,就有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顾客。
这个故事虽然被很多人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及,但最多只是引用来印证“听”非常重要。而今天,我们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逐层剖析——家长要学会听孩子说话。
有这么一个孩子,学校开了一场趣味运动会,回家后兴奋的跟妈妈讲运动会的见闻,妈妈则忙着做家务,孩子发现妈妈没有反应,就问妈妈:“你想听我讲吗?”妈妈说:“我在听,你说吧。”孩子接着往下讲,而且讲到好笑的地方妈妈并没有笑,孩子看看妈妈:“算了,没意思,你心不在焉的。”妈妈则说:“是我心不在焉还是你没眼色,你没看我在准备晚饭吗?我又没打断你的话,你就说你的呗!”孩子不再说了,而是闷闷不乐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这个孩子从兴高采烈到闷闷不乐,并不是妈妈不让他说话,也不是妈妈没有“听”而且因为妈妈没有“倾听”,听不等于倾听,用耳朵就可以“听”但是“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还有眼神、表情、手势甚至站姿、坐姿都能表达家长是否在倾听,这是孩子可以看出来、感觉到的倾听标志。孩子觉得自己被倾听了,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他才会愿意主动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如果发现对方听得心不在焉,听得三心二意,他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这种沟通模式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亲子关系渐渐疏远,到青春期则更加明显。因此,倾听不良是亲子沟通的障碍,用心倾听则打开沟通之门。
不良倾听的表现:
在孩子面前,家长常常说的多,听得少,觉得这样才是在关心和教育孩子。实际上,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的前提是倾听孩子,倾听的前提是多听少说。然而,并非每个家长会不知不觉地破坏倾听的氛围,影响沟通的效果。
1、急于下结论和说教
孩子在述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有的家长听到这,就急不可耐地判断孩子对与错,教导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没有耐心倾听事情的具体背景和发展过程,也不给孩子阐述自己心里活动的机会。结果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因而中断了交流。
2、轻视孩子的感受
作为成熟者和过来人,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看见孩子紧张害怕,心事重重的时候,就拍拍孩子的肩膀说:“放心吧,不会有事的,爸爸或妈妈经历的事儿多了,何必这么在意呢?”接着也没打算再听听孩子的心结到底困扰在哪一个环节。家长轻描淡写的态度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失望的孩子也就不愿意再说下去了。
3、传达消极的信息
判断家长在不在倾听自己,孩子不是看家长的耳朵,而是看家长的体态,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识别家长的体态信息传达的是消极态度还是积极态度。如果家长的表情是呆板的而不是注视的,双臂倒背或交叉于胸前而不是自然放松的,孩子都会觉得家长现在对自己的事情是不感兴趣甚至是不满意的,为了避免招惹批评,孩子会小心地关闭自己心扉。
积极倾听的方法
1、向孩子传达倾听的兴趣
首先不要随意转移插话和打断孩子,也不要随意转移话题。虽然倾听的前提是“多听少说”,但家长仅仅把“多说少听”改为“多听少说”是不够的,“多听少说”也可能是不理睬孩子的态度,因此家长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有一些言语或非言语的积极回应,如家长用“然后呢”“讲下去”或是点点头、注视、微笑侧耳倾听和积极的语气语调等非言语信号向孩子传达倾听的兴趣。
2、用开放式提问表达倾听的愿望
要想深入了解孩子,就要把交流不断推向深入。其间,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
3、创造适宜的倾听空间
4、判断自己是否听懂孩子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沟通,为了避免误解孩子的心愿,家长倾听孩子把话说完以后,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他的话再“翻译”一遍,以检验自己是否反映了孩子的原意。比方说:“你觉得……你的意思是……我不太明白,你是不是说……若与孩子想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可以请孩子再说一遍,这种态度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倾听榜样,当然,也会积极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
5、听出孩子的话外心声
孩子有时会有一些过激言辞,如“烦死了“上学没意思”等等,家长听了首先会紧张害怕,担心孩子会出现极端行为,所以就马上教育孩子:“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怎么能那么想。”孩子并非不懂这些正确的观念,但是孩子也有遇事比较情绪化的时候,此时他需要的是沟通和理解,而不是批评和说教,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放松表达自己的氛围。通过自由倾诉,孩子的坏情绪通常自然会消解很多,他会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并非如过激言辞那么严重,也就渐渐地恢复了平静,而这一过程并不需要家长做太多的教育,只要有积极的倾听态度就够了。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个很棘手的问题。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应该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这样才能为和孩子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基础。
坦然面对沟通难的困境
现在的孩子是伴着电视、电脑诞生并成长的,与他们家长年幼时候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受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值得家长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这样只会缩小孩子的生活半径。这样的孩子心理素质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无法承受更多的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单一的环境缺少很多的体验,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学上提倡“共情”,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只讲道理孩子是很难听进去。
家长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就采取音乐的方式,要循循善诱。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作为家长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类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更改。因为他就是这样一种类型。人格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驱动型人格;分析型人格;表现型人格,自身有一些优势,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展示自己;亲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质取胜,但不懂的要求别人,培养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不会要求孩子,所以有这样人格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但是所有的这些同样离不开入的成长环境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从中获得熏陶。
人一生是有几个关键期的,孩子一般2岁学语言效果很好,3-4岁是树立权威的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内不能充分的把握,那过后对于孩子的培养就会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长在相应的关键期内应注意强化孩子相应的能力,这种强化应该通过鼓励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家长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较有模范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长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们那对外来的物质、精神的影响特别敏感。家长自己表现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设计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听音乐会,告诉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龄这样的生活条件才能接触到高雅的东西,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的触动。
追求做人的高度与目标
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不要集中在对孩子的技术学历教育上,现在的社会,高学历教育随时都可以获得,而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于“人品制胜”,在于孩子是否懂得关心别人、关注别人。重视自己给别人的感觉,首先自己的心里要有别人。好多孩子得到过多的物质享受,往往对别人没有感觉,在成年以后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实际上已经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家长如何消除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
1.让孩子多说话,多互动。
家长们大多数都是喜欢说而不喜欢听,在家里,往往也是家长一个人在那里唠唠叨叨,而孩子则被要求“要听话”,家长只让自己说话而不让孩子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是导致双方出现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
家长应该做孩子最忠实的聆听者,随时聆听孩子的声音,即使孩子说的有些话欠妥当,甚至是错误的,家长也不要贸然否定或打压,而是要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在必要时还可以向孩子提问,虚心向孩子求教,对孩子谈话中流露出的困惑,也要予以及时的启发。
中国人信奉“食不言、寝不语”,所以不少家长往往对孩子在吃饭时大声说话持反对意见,实际上,对于平时忙于工作和学习的家长与孩子而言,晚上共同的进餐时间往往是加强彼此沟通的良好时机,家长在进餐时与孩子无拘无束地谈话,不仅能活跃家庭气氛,融洽亲子关系,还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2.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不少家长对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常反感,其实这是孩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谈话的表现。孩子喜欢问“为什么”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当孩子表现出这种情绪和倾向时,家长们应该多加鼓励,尤其是处于学前期的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经常会对家长问这问那,作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们多问问题,而不要对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对于一些看起来较幼稚的问题,家长也千万不能因此而嘲笑孩子。
3.适当地赞扬孩子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家长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幽默或奇思妙想,要给予及时的赞叹、表扬。来自家长的称赞不仅能让孩子更开心,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更愿意与孩子交流,并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潜质。
家长如果经常责备、呵斥孩子,不仅会令他在家长面前噤若寒蝉,不敢放胆说话,还会不断弱化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总之,在平时与孩子互动交流中,家长不要忽视孩子任何一个小小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如果这一小步家长不能发现,就有可能阻止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倾听”的三个层次
1.在这个层次上,听者完全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假装在听其实却在考虑其他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想着辩驳。他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导致的是关系的破裂、冲突的出现和拙劣决策的制定。
2.人际沟通实现的关键是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层次上,听者主要倾听所说的字词和内容,但很多时候,还是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这将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时间的浪费和对消极情感的忽略。另外,因为听者是通过点头同意来表示正在倾听,而不用询问澄清问题,所以说话人可能误以为所说的话被完全听懂理解了。
3.处于这一层次的人表现出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这种倾听者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机。高效率的倾听者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能够更好地避免对说话者做出武断的评价或是受过激言语的影响。好的倾听者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询问而不是辩解某种形式。
学会高层次的倾听
据统计,约有80%的人只能做到层次一和层次二的倾听,在层次三上的倾听只有20%的人能做到。如何实现高层次的倾听呢?以下是学习高层次倾听的一些方法:
1.专心:通过非语言行为,如眼睛接触、某个放松的姿势、某种友好的脸部表情和宜人的语调,你将建立一种积极的氛围。如果你表现得留意、专心和放松,对方会感到重视和更安全。
2.对对方的需要表示出兴趣:你带着理解和相互尊重进行倾听,才能表现出对对方需要的兴趣来。
3.以关心的态度倾听:像是一块共鸣板,让说话者能够试探你的意见和情感,同时觉得你是以一种非裁决的、非评判的姿态出现的。不要马上就问许多问题,不停地提问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听者在受“拷问”。
4.表现得像一面镜子:反馈你认为对方当时正在考虑的内容。总结说话者的内容以确认你完全理解了他所说的话。
5.避免先入为主:这发生在你以个人态度投入时。以个人态度投入一个问题时往往导致愤怒和受伤的情感,或者使你过早地下结论,显得武断。
6.使用口语:使用简单的语句,如“呃”、“噢”、“我明白”、“是的”或者“有意思”等,来认同对方的陈述。通过说“说来听听”、“我们讨论讨论”、“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或者“我对你所说的很感兴趣”等,来鼓励说话者谈论更多内容。
遵循这些原则将帮助你成为一名成功的倾听者。养成每天运用这些原则的习惯,将它内化为你的倾听能力,你会对由此带来的结果感到惊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