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通通都得给他(她),都得让给他(她)。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她)以为他(她)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
• 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块儿用餐,孩子将自己所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盘子里;然后,叉子一伸,大模大样地从母亲那儿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至于母亲呢,笑眯眯地任由他去。她像是绚丽的“棉花糖”,孩子任性地把她搓来捏去,她狼狈地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心里却还兀自甜着、甜着……
有难同当
:
•
有个村庄,发生饥荒。一个母亲,决定带着三个稚龄孩子穿越茂密的森林,到另一个村庄去投奔她的亲戚。很不幸,在幽深的森林迷路了,不出几天,母子四人随身携带的干粮吃光了。正发愁时,发现了一棵树,树上长着浆果。母亲把浆果采了,让三个孩子吃;可是,自己死忍饥饿,半颗都不碰,最后,活活饿死了。三个孩子靠着那袋浆果又维持了几天。浆果吃完后,有两个不支倒下,最终获救的只有一个。故事传开后,人人歌颂母爱伟大,可我却觉得那母亲很不理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倘若她当时能够理性地与稚龄孩子分吃那袋浆果,也许不久后便会在丛林里找到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这样一来,母子四人都能活命了。由此可见,愚忠固然不可,愚爱也是万万不行的。
• 香蕉又回来了:
一位中年人袋有余钱,决定买根香蕉给年过八旬的老妈妈解解馋。老妈妈看到那根黄澄澄宛若金条一般的香蕉,双眼立刻绽放出快乐的亮光;然而,看着、摸着,终究不舍得吃,趁儿子不注意,悄悄地藏了起来。傍晚,孙子放学回来,她才一脸喜色地拿出来,给他。孙儿看到这条宛若天上弯月的香蕉,两眼射出兴奋的光芒;他看着、摸着,竟也不舍得吃,静静地把它藏了起来。天亮时,在工厂值夜班的母亲回来了,他才满脸得意之色地拿出来,给她。母亲看到这条好似金铸珍品般的香蕉,双眸霎时流出了温柔的笑意;看着、摸着,无论如何也不舍得吃。等到辛劳的丈夫回家后,她才献宝似的将香蕉拿给他。一家之主看到这香蕉经过“九曲十八弯”后,又回到自己手上来,眼泪不由得就涌上了眼眶。
•
家庭里,老者永远排第一。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永远先给他们;其次,才是夫妻俩;再次,才是孩子。
想想看,处于风烛残年的老人,人生道路已经走了大半,我们还不该好好地让他们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口腹之欲吗?至于我们自己,天天为生活拼搏,劳神费心,还不该好好地宠宠自己吗?孩子年纪小,前头的路很长很长,要吃香喝辣,机会多的是,可为什么现在就把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给他们?
在饮食这一码事上,坚守一大原则。
“长幼有序”这样一种美好至极的伦常关系,必须通过现实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件具体呈现,切切实实地渗入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也只有这样,这个优良的传统价值观才能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
家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桌上有鸡,两只鸡腿,自炫自得地闪着碎钻似的油光,你给谁吃?
稚龄的孩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你是否回答:“上一回是你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的启示: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于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为什么?
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你做的东西你可能认为都是对的,而实际上有一些却不一定真是对的。
•
天地相隔三尺远:
在古希腊,有人向苏格拉底提问:“你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那么,你知道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吗?” “三尺。”.苏格拉底回答道。提问者一脸不解,提出质凝:“三尺?这世上除了婴儿,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三尺高。如果天地之间相隔仅有三尺,那岂不是每个人都不能站立,那岂不是每个人都会捅破天庭了吗? ”面对提问者的质疑,苏格拉底淡淡地说:“是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底头!”
•
橘子的心
一个孩子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母亲接着说:“孩子,橘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不知道。”孩子回答。“还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懂得把橘子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然后与别人共同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