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钓鱼城怀古——步韵和郭沫若先生(并摄:钓鱼城掠影)

标签:
七律钓鱼城怀古摄影杂谈 |
http://s11/bmiddle/61875fefgcd50d1ba52ea&690
七律·钓鱼城怀古
步韵和郭沫若先生
东方亦有麦加城,城下三江碧水萦。
楼阙巍然曾浴血,石墙斑驳记鏖兵。
中原半壁独钓客,剑气千秋真俊卿。
倘拒红颜斡旋力,生灵遗恨孰能平?
附:郭沫若先生原诗:
七律·钓鱼城怀古
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岩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承磷蚧,蜀郡山河壮甲兵。
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
郭沫若先生此诗高度概括了700多年前钓鱼城之战的悲壮历史。
首联即说钓鱼城地势险峻。钓鱼城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钓鱼山由此而得名。 钓鱼山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
颔联中的冉家兄弟指冉琎、冉璞。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
颈联中的“宋三卿”指与钓鱼城保卫战有关的守将余玠、王坚、张钰。1258年,蒙哥大汗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蒙哥亲率的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蒙哥铁骑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当时蒙军难以攻克的堡垒。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藉钓鱼城天险,“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而大汗蒙哥(元宪宗)、总帅汪德臣、东川统军合剌、四川总帅汪惟正等80多名叱咤风云的蒙、元将领,视钓鱼城为“弹丸”之地,长期围城强攻。双方于此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共同创造了钓鱼城36年攻防战争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并以“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下,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的史实而闻名世界。
尾联则牵扯说了钓鱼城中700多年来的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对钓鱼城最后一任守将,也即献城降元的王立的评价。1278年,元兵再次大举进攻钓鱼城。其时,南宋国都临安早在两年前就已被攻占,天下归元形势已不可逆转。元军在占领重庆后加大了对钓鱼城的攻击。当时,钓鱼城守军已经连续3年不能得到宋王朝的命令,当时年逢大旱,城中缺粮,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形下,守将王立召集众人商议:“某等荷国厚恩,当以死报,其如数十万生灵何?”话语未落已泣下数行,众将也都泣不能已。此时,王立的义妹熊耳夫人袒露自己与元军成都总兵李德辉是表亲,表示可以联络以便免去屠城之祸,得到王立同意。1279年1月,李德辉亲赴钓鱼城受降,此前得到元帝忽必烈下诏:“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毋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就这样,钓鱼城对元军关闭36年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但并不是被攻下的。
明朝弘治年间,当地政府在钓鱼城中修建了忠义祠,与钓鱼城保卫战有关的守将余玠、王坚、张钰列入其中。后来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忠义祠时又增祀冉氏兄弟。而王立虽曾作战英勇,但终因率众开城投降而被诟为失节,视为不耻。但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当时的合州知州陈大文认为,王立“宁屈一己”,目的是为了保全一城百姓,此外,熊耳夫人和李德辉都对钓鱼城百姓有“再造之恩”,因此陈大文下令将王立、熊耳夫人和李德辉都立入忠义祠受人祭拜。可是100多年后的光绪七年(1881年),当时的合州知州华国英重修忠义祠时,又将王立等3人迁出,以示对王立降元的不耻。显然,郭沫若先生诗中之意表明的也是这个态度。
对于郭沫若先生态度,我不敢苟同。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避免屠城以确保城中数十万人民的生命无疑是首要的决择因素。因而,熊耳夫人智慧斡旋和王立的决择是现实和明智的,其结果也是最好的。有人说美艳惊人的熊耳夫人是蒙军的色情间谍。然而,不管她是什么人,从客观结果上看,却让人觉得她是在最残酷战争中拯救生命的美丽天使。
敬录http://portrait8/1275017991/blog/50
七律•钓鱼城怀古
步韵和郭沫若先生兼和馨圃
钩沉青史钓鱼城,纵令心潮九曲萦。血染三江留胜迹,剑灵千载忆雄兵。
沧桑俯仰以成案,褒贬沉浮可数卿。万象从来天地转,咨嗟何谓是公平?
敬录http://portrait6/1243850725/blog/50
依韵和馨圃君《钓鱼城怀古》
昔时鏖战钓鱼城,古木而今有杀声。血染雄关多少恨,墨垂史册几多情。
万年山色青终在,千古江涛浪未平。功过是非谁与问,山川依旧载苍生。
钓鱼城掠影
http://s11/mw690/61875fefgcd50b8d9ebba&690钓鱼城护国门
http://s14/mw690/61875fefgcd50c03e190d&690
http://s12/mw690/61875fefgcd50bf2b749b&690
http://s8/mw690/61875fefgcd50c11e1377&690
http://s8/mw690/61875fefg7aee793a7737&690
http://s6/mw690/61875fefgcd50b7f970f5&690
“鱼山八景”摩崖题刻
http://s13/bmiddle/61875fefgcd50b85078ec&690
“古钓鱼城”摩崖题刻
http://s10/mw690/61875fefgcd50b89f8659&690
http://s5/mw690/61875feftcd5540c8b374&690
http://s15/bmiddle/61875fefgcd50b91af21e&690
http://s13/mw690/61875fefgcd50b953f96c&690
http://s6/mw690/61875feftcd55512a5bc5&690
“一卧千古”摩崖题刻
http://s7/mw690/61875fefgcd51235db67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