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生:挥毫泼墨写“修养”

标签:
李树生南山区书法作品中国传统文化杂谈 |
分类: 人物 |
人物介绍:李树生,1963年2月生,广东梅州人,现任职于南山区文化馆,担任美术部主任,常年公益辅导书法爱好者,其作品经常参加全国、省、市比赛并获奖。作品载入2008年奥运纪念碑林。
“读书有涵养,涉事无停滞。”走进南山区文化馆李树生的工作室,在一阵扑鼻而来的墨香中,这副自警自省的对联,在众多墨宝中最能吸引到记者的注意力。就从这简短的十个字里,记者体会到了书法家李树生对读书的敬畏之心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然,再看看案台上大大小小的毛笔,一叠又一叠的宣纸,满屋子的各种书法作品和画作,这俨然在告诉记者,眼前这位朴实的汉子,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书法家。
采访李树生是从他随手摆在案台的一副作品“厚德载福”开始,他铺开两副书法作品,自评作品,一副是体现书写者的功力;一副是表现书写者要表达的艺术性。
1
李树生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文化馆美术辅导部,辅导一大批来自各个社区的书法爱好者。辅导室里,有用毛笔书写的硕大的汉字,并配有汉字结构剖析图,平常,他要给这些书法爱好者现场教学书法。
李树生操一口浓重的客家话,和记者交流起来有些费劲儿,他时不时地要一边在采访本上解析,这让本来就淳朴的他,显得有些可爱。
说起书法启蒙,李树生说,这源头真得从爷爷那会儿算过来。他出生在江西,长到5岁时回到广东梅州,爷爷是一个老校长,老家的牌匾、木雕、题字都是爷爷的“墨宝”。整个家族都是喜欢挥毫的人,这样的环境自然让李树生耳濡目染,受益不浅。八九岁时,同龄的孩子都喜欢玩闹逗打,李树生却似模似样地刻章,当年因刻章的伤疤至今不消退,这倒是给李树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折腾”文房四宝成为他童年最大的乐趣。
父亲是建筑工程师,也喜欢书法,只是因为忙于工作,写书法只是成为茶余饭后和工作之外的消遣。作为儿子,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李树生多少对父亲没有成为一个职业书法家而有些遗憾和惋惜。
李树生的作品风格迥异,他坦言,从来没有单独拜师。自从小学三年级在全公社书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之后,他就暗下决心,将书法作为自己的终生爱好和奋斗目标了。
理想,就是前行的明灯。中学时代,李树生攒下的零花钱基本上全部用在了购买各种书法书籍和字帖上。
大学毕业后,李树生有过7年的从商经历,这对于一个喜欢文化的人而言,多少会感到有些痛苦。他只能将自己的爱好镶嵌在和工作相交集的地方,写个通告,发个通知,李树生拿起毛笔都会欣喜不已。
1990年,李树生终于得偿所愿,进入到文化部门工作,来到这里,他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他负责组织南山区书画比赛、展览,带领专业画家、书法家外出写生……这样的日子,对于李树生来说,是极其美好的,不断天天可以和笔墨为伴,更让他与众家交流中获得了自身的提升。
2
楷书、行书、草书、瘦金体,在李树生的书法作品里,总能看到风格不同的作品。当然,作品明显有了他个人的理解和发挥。他坦言,“集百家之长是一个书法家应该做到的。”王羲之、王献之两位的字帖,李树生没有少买少练,临帖、读贴,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反复”的状态。
对于好作品,李树生有自己的理解:先看章法布局,再看字法,了解作者的运笔,接着看笔法,然后再看墨法,体会作品的浓淡枯瘦,还要看作品是否有力、有神、有形、有气、有韵。
“写字不等于写书法。”李树生说,热爱书法的人多,在现时社会,对书法理解有偏差的人也很多。“写字不是画字。”李树生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很多书法爱好者对书法有理解上的误区。书法,是艺术的境界,有高度,有思想,有变化,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法是一种修养。”李树生认为,书法作品在基本和标准的基础上,融进了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不能照抄照搬,要严谨创新。李树生用艰难的普通话向记者一再表达:写书法到一定程度,其实是在写性格、写修养,所谓“字如其人”表达的就是书法作品里蕴含的学识、修养和性格。
3
书画同源。李树生不仅写书法,还酷爱国画,喜画山水亭台。作为一个书画家,他也爱写诗,每幅作品上,都有他自己创作的诗文。
作为一个基层普及书法的工作者,李树生接触更多的是人生年龄段的两极——或老或少,对于他们,李树生总是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和引领书法爱好者走进墨海,感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神奇、瑰丽与魅力。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展览馆,常常会激发李树生心中的激情,在那里,展览不断,人来人往;在这里,公益组织的画展、书法展,却是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对于一个书法家和基层书法教育工作者而言,悲凉、失望、着急等各种情绪常常会席卷而来,他明显感觉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时的人们有些渐行渐远,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越是没有人参与,越是要培养手中,引领民众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
于是,他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南山区现有的8个老年大学,李树生经常去辅导上课,他会从《书法发展史》开始讲起,让书法爱好者了解书法的进程,熟悉书法家和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只有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知识,才有可能欣赏到书法作品,理解文字里的内涵和书法之美。”李树生直白地表达了一点,不普及就没有观众,没有适当的观众,这种文化就会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慢慢消失。
做群众和基层工作二十余年,李树生深谙一个道理,一个人了解和学习知识,并不一定要成为“大家”,而是要积累和修炼鉴赏力。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于培养的日积月累。而书法艺术而言,更需要积累和沉淀。因此,李树生认为,每个书法家必定懂得日常“练功”的重要性,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在“废纸三千”后不断发掘、提升和改变。
http://s10/middle/6186ed2bgba7780de3a69&690
http://s14/middle/6186ed2bgba7782d5c2cd&690
http://s13/middle/6186ed2bgba7784ce2eec&690
刊登网址:http://www.shekounews.com/NewsDet.aspx?NewsID=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