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鲁迅:不唯第一,不恐第二,重在持续,贵在持久】
(2018-11-16 10:46:12)
标签:
历史文化体育佛学 |
分类: 智慧与人生 |
【不唯第一,不恐第二,重在持续,贵在持久【韩非鲁迅】
【不唯第一,不恐第二,重在持续,贵在持久【韩非鲁迅】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最早源自于《韩非子·喻老》和《淮南子·诠言训》,后来在鲁迅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又再次被诠释了一番。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韩非子·喻老》就提到过,“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这则典故主要讲的是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赵襄子(真国国群的先人)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但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了,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比赛开始了,赵襄子刚反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飞快地追赶起来。一开始赵襄子遥遥领先,可越跑他的车越慢。结果,他接连换了3次马,还是远远地落在了王子期的后面。赵襄子不高兴,便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道:“你教我驾车,为何不把技术全都教给我?”王子期解释道:“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可您在运用上有毛病。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上车辕,宽要合迁,要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鞍的使用,不断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接着,王子期又具体地指出赵襄子的毛病,说:“在比赛中,当您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您,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又拼命想追赶上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您哪里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赵襄子虚心接受了王子期的批评,并认真按照王子期的指点练习驾车技术,终于成为了一个驾车能手。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直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脑子里老想得第一,老想出人头地,心思并没有放在行动上,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瞧见。要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同时,不要患得患失,要做到宠辱不惊,对自己有信心,要“壮吾神”、“悦吾心”,这也是王子期连续赢过赵襄子的原因。
在《淮南子·诠言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駎(zhou)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载,马力必尽矣。”说的是,善于驾驭马的人,不担心落在最后面,快慢都控制在自己手中,用心去驾驭,即使不能得第一,所驾的马匹也会尽心尽力,最终必能成功。
其实,最先明确提出“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还是鲁迅先生,不过他当时以国民劣根性的标签给以定义的。在鲁迅看来,“不为最先”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而“不耻最后”则是一种希望,特别是他每每观看运动会后的那种感触:“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现在从字面上看来,“不为最先”,引喻为做事情不要当出头鸟。现在这个社会,有时候就应该“不为最先”——枪打出头鸟,往往你走在太前面,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你很优秀,最后也会在众人的压力下摔的很惨。
俗话说:“木秀林中,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中国社会,要学点中庸之道,圆滑处世。惟有此,方能保全。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了显现自己招贤纳士,请来了孙膑。哪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又如,韩非的《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以后十分赞赏并发誓要得到他。后来秦王发兵攻打韩国,提出要将韩非交给他。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王有他无他没有什么关系,便拱手把韩非给了秦王。因为韩非锋芒毕露,虽然秦王很喜欢韩非的才气,却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秦的重臣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尽管两人有同窗之谊,仍十分忌恨他。于是,李斯与他人联合起来陷害韩非,在秦王那里大进谗言,要秦王将韩非杀掉。秦王把韩非打入了监狱。李斯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要韩非自杀。可怜韩非远离故国家乡,想拜见秦王为自己申诉,有李斯作梗而不可能,不得不含愤自杀了。
一个人,你虽然很优秀,但你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傲才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有道是,人言可畏。有的领导者可能因不辨真伪,偏听偏信,而对傲才横加制裁,或打入“冷宫”,结果人言虽然平息了,但人才也摧毁了。
“不耻最后”是指不因为得最后一名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但凡竞技运动,终有高低快慢忧劣胜负之分。奥运之父顾拜旦却盛赞:参与精神,在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推及各项工作,皆可类比,举凡诸事都应用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一切客观条件,弘扬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力争使自身承担的各项工作,创造出“第一等的工作”。
然而,鲜花和掌声送给“最先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众多的参与者身上,能忍辱负重、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昂斗志奋战一线;能胜不骄、败不馁“屡败屡战”者等等,我们都应肃然起敬,并用掌声鼓励支持!
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形依然可见,刚结束的澳网比赛,中国女将李娜和政界额力闯八强,在遇到国际顶级强手小威时,并没有怯懦和妥协,而是竭尽全力,打好每一球,“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连续三次挽回赛点。因实力相差悬殊,李娜最终以0比2负于对方,虽败犹荣,此为“不耻最后”的典型事例。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的两件事,虽已时隔两年,至今仍历历在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中一个例子,是在男子100米自由泳的预赛中,最后一名澳门选手欧里斯的成绩比第一名慢两分多钟,有一分多钟是他一个人在游,观众呐喊为他“加油”。最后到达终点时,“水立方”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欧里斯是卸了假肢后由教练抱下水的。但他不放弃,努力不止,坚持到终点。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男子100米比赛中,美国的前“百米飞人”谢利·马龙中途突然摔倒,他抱住受伤的右腿躺在跑道上,其他运动员全部冲过终点线后,他痛苦地站了起来,用左腿的假肢艰难地移向终点。现场顿时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近年伤病缠身,仅今年就接受了大小手术十二次,未参加任何比赛,此次为挑战“刀锋战士”而来。他站在跑道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奥运史上另一位“不耻最后”的运动员自然不会被忘记。那是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在马拉松比赛中,一直在平原训练的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不适应在海拔一万英尺以上的高原跑步,头晕乏力,跑了18公里感到肚子特别痛,又跑了一段,摔伤了右腿,教练看他太痛苦了,让他“放弃”,但他要“继续”。当他跌跌撞撞跨过终点线时,现场观众起立,送给他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他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的。”
这些运动员分别演绎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印证了“奥运会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他们坚持到底,成为鲁迅先生曾经赞扬过的“不耻最后”的人。
“不为最先”,韬光养晦,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修为,不为最先而急功近利,不为最先而舍大抓小,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定能功成身退。
“不耻最后”,坚持到底,这是一种宝贵的敬业精神,拼搏精神,自强不息,挑战自我,不因挫折而退缩,不为伤痛而却步,目标如一,奋然前行,最会必定成功。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最早源自于《韩非子·喻老》和《淮南子·诠言训》,后来在鲁迅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又再次被诠释了一番。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韩非子·喻老》就提到过,“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这则典故主要讲的是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赵襄子(真国国群的先人)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但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了,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比赛开始了,赵襄子刚反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飞快地追赶起来。一开始赵襄子遥遥领先,可越跑他的车越慢。结果,他接连换了3次马,还是远远地落在了王子期的后面。赵襄子不高兴,便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道:“你教我驾车,为何不把技术全都教给我?”王子期解释道:“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可您在运用上有毛病。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上车辕,宽要合迁,要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鞍的使用,不断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接着,王子期又具体地指出赵襄子的毛病,说:“在比赛中,当您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您,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又拼命想追赶上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您哪里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赵襄子虚心接受了王子期的批评,并认真按照王子期的指点练习驾车技术,终于成为了一个驾车能手。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一直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脑子里老想得第一,老想出人头地,心思并没有放在行动上,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瞧见。要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同时,不要患得患失,要做到宠辱不惊,对自己有信心,要“壮吾神”、“悦吾心”,这也是王子期连续赢过赵襄子的原因。
在《淮南子·诠言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駎(zhou)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载,马力必尽矣。”说的是,善于驾驭马的人,不担心落在最后面,快慢都控制在自己手中,用心去驾驭,即使不能得第一,所驾的马匹也会尽心尽力,最终必能成功。
其实,最先明确提出“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还是鲁迅先生,不过他当时以国民劣根性的标签给以定义的。在鲁迅看来,“不为最先”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而“不耻最后”则是一种希望,特别是他每每观看运动会后的那种感触:“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现在从字面上看来,“不为最先”,引喻为做事情不要当出头鸟。现在这个社会,有时候就应该“不为最先”——枪打出头鸟,往往你走在太前面,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你很优秀,最后也会在众人的压力下摔的很惨。
俗话说:“木秀林中,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中国社会,要学点中庸之道,圆滑处世。惟有此,方能保全。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了显现自己招贤纳士,请来了孙膑。哪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又如,韩非的《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以后十分赞赏并发誓要得到他。后来秦王发兵攻打韩国,提出要将韩非交给他。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王有他无他没有什么关系,便拱手把韩非给了秦王。因为韩非锋芒毕露,虽然秦王很喜欢韩非的才气,却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秦的重臣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尽管两人有同窗之谊,仍十分忌恨他。于是,李斯与他人联合起来陷害韩非,在秦王那里大进谗言,要秦王将韩非杀掉。秦王把韩非打入了监狱。李斯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要韩非自杀。可怜韩非远离故国家乡,想拜见秦王为自己申诉,有李斯作梗而不可能,不得不含愤自杀了。
一个人,你虽然很优秀,但你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傲才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有道是,人言可畏。有的领导者可能因不辨真伪,偏听偏信,而对傲才横加制裁,或打入“冷宫”,结果人言虽然平息了,但人才也摧毁了。
“不耻最后”是指不因为得最后一名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但凡竞技运动,终有高低快慢忧劣胜负之分。奥运之父顾拜旦却盛赞:参与精神,在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推及各项工作,皆可类比,举凡诸事都应用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一切客观条件,弘扬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力争使自身承担的各项工作,创造出“第一等的工作”。
然而,鲜花和掌声送给“最先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众多的参与者身上,能忍辱负重、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昂斗志奋战一线;能胜不骄、败不馁“屡败屡战”者等等,我们都应肃然起敬,并用掌声鼓励支持!
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形依然可见,刚结束的澳网比赛,中国女将李娜和政界额力闯八强,在遇到国际顶级强手小威时,并没有怯懦和妥协,而是竭尽全力,打好每一球,“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连续三次挽回赛点。因实力相差悬殊,李娜最终以0比2负于对方,虽败犹荣,此为“不耻最后”的典型事例。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的两件事,虽已时隔两年,至今仍历历在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中一个例子,是在男子100米自由泳的预赛中,最后一名澳门选手欧里斯的成绩比第一名慢两分多钟,有一分多钟是他一个人在游,观众呐喊为他“加油”。最后到达终点时,“水立方”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欧里斯是卸了假肢后由教练抱下水的。但他不放弃,努力不止,坚持到终点。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男子100米比赛中,美国的前“百米飞人”谢利·马龙中途突然摔倒,他抱住受伤的右腿躺在跑道上,其他运动员全部冲过终点线后,他痛苦地站了起来,用左腿的假肢艰难地移向终点。现场顿时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近年伤病缠身,仅今年就接受了大小手术十二次,未参加任何比赛,此次为挑战“刀锋战士”而来。他站在跑道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奥运史上另一位“不耻最后”的运动员自然不会被忘记。那是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在马拉松比赛中,一直在平原训练的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不适应在海拔一万英尺以上的高原跑步,头晕乏力,跑了18公里感到肚子特别痛,又跑了一段,摔伤了右腿,教练看他太痛苦了,让他“放弃”,但他要“继续”。当他跌跌撞撞跨过终点线时,现场观众起立,送给他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他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的。”
这些运动员分别演绎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印证了“奥运会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他们坚持到底,成为鲁迅先生曾经赞扬过的“不耻最后”的人。
“不为最先”,韬光养晦,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修为,不为最先而急功近利,不为最先而舍大抓小,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定能功成身退。
“不耻最后”,坚持到底,这是一种宝贵的敬业精神,拼搏精神,自强不息,挑战自我,不因挫折而退缩,不为伤痛而却步,目标如一,奋然前行,最会必定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