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鉴赏:《陶者》、《蚕妇》、《卖炭翁》
(2010-04-07 15:34:03)
标签:
《卖炭翁》蚕妇宫使白居易终南山杂谈 |
一级鉴赏:《陶者》、《蚕妇》、《卖炭翁》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陶者:烧砖瓦的匠人。
陶:作动词,通“掏”挖的意思。
鳞鳞:形容大厦上的瓦片,一片片象鱼鳞一样。
《蚕妇》
宋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c2n)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y*)——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少愚。益州郫(0)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解说】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欣赏】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
唐·白居易
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疾苦,
在此仅以《卖炭翁》为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24500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名句出处】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罗隐《蜂》。
【全诗回放】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素描】
罗隐(833—909),唐代著名诗人。字昭谏,原名罗横,余杭(今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一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唐末社会的黑暗面。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灵壁子》等。
【字词提示】
①山尖:山峰。
②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
【诗文大意】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全诗评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用叙事议事的手法,诗文明白如话,却寓意深刻。诗表面写的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实质上诗人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
【名句赏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巧妙的切中了蜜蜂辛劳一生,却不知为谁作嫁的主题,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佳句。诗人借蜂喻人,比喻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剥夺。现被世人用于感叹自己的苦心白费、血汗白流。也有用以赞扬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网友心得】
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是一个读书治学之人也都应具备的,方能如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运用举例】
1、你生来就是甜蜜的天使,整日穿梭于朵朵娇艳之间,用勤劳和快乐的心,盛装下爱的甜蜜和芬芳,酿制成蜜送与所有苦涩的心灵,这才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从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劳为谁甜!我不是蜜蜂,但我会用我的学识、我不断奋进的人格魅力去传播花粉,让香甜的蜂蜜从我的学生身上汩汩流出!我奉献着,我收获着!我因收获而丰盈!因为收获,我会更快乐地奉献!
【快乐演练】
1、罗隐《蜂》中借蜂歌颂劳动者的诗句是
。
2、下列诗句与《蜂》的主题不同的一句是()
A、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B、掏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C、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3、《蜂》一诗中诗人用蜜蜂比喻劳动人民,从而揭露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B、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C、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4、智慧谜语。根据诗文,猜出这3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
①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北宋林逋)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贺知章)
③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宋代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