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晖脉脉水悠悠

标签:
张剑光唐代江南史宁静悠闲幸福斜晖脉脉 |
“斜晖脉脉水悠悠”
http://s9/mw690/6181bf8dgda51a1ed3748&690
极为个人的阅读体验。我读古典诗词,常常罔顾整体意境,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心境,对其中的某一句产生共鸣,凝成独自的意象,断章而取义。比如对温庭筠的《望江南》,我就可以不理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和“肠断白萍洲”的思妇情绪,仅就中间的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展开我的遐思:江水悠悠,时光悠悠,一切都悠闲而缓慢地流淌。
上述的感触,并非无缘而发。
近日,收到剑光教授寄下的新著《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作为附录,书后剑光兄附上一篇题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文章,副题为《十年江南史研究及一些体会》。从这篇文章用作标题的诗句,从我了解的剑光兄的学风,让我产生了上述的感触。
我与剑光兄最初是在酒桌上相识,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与交往,应当是在博客上。
印证我上述感触的,是剑光兄这部新著自序中的几行“夫子自道”:“每天,捧着一杯清茶,我能静静地翻阅着充满油墨香味的史书,与古人一起共进退共患难,一旦有了些想法,就敲打几下键盘,码下几行字。”
这几句话,给我传达的意象,正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也正是他接下来讲到的“平静而安谧、舒坦而美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长河,匆匆而过。不过,后人研究历史,则不能匆匆。历史的回放,不能快进,而须要缓缓的慢镜头,有时还需要定格。寻觅历史的真相,演绎内在的理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板凳甘坐十年冷”,就是一种耐心。
剑光兄这部新著,是他研史30年部分成果的结集。从收录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把一段段历史缓缓地回放、定格,从中有了他的新见。
同样也研史30多年了,有无资格且不说,多少可以倚老卖老。于是,开始给年轻一辈讲起治学经验来。我告诉学生,研究历史,也要有职业敏感,而这敏感则是源于热爱。
这对历史科学的热爱,我从剑光兄的书中就读出了。他在自序中写道:“我对历史研究充满着兴趣,并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爱好在消磨着时光。人的一生,如果能一直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那真的是很美满很幸福的,而我大概也能算作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吧。”
充满兴趣就是热爱,因此才会有锲而不舍的执著,才会把30年坐冷板凳的生活描述得这么美好。
的确,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感觉。无论物质上富有还是贫乏,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精神便是充实的。悠闲地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让剑光兄,让我等,都感受到了幸福。
感谢剑光兄的惠赠。在内容上,新著对唐代江南史的研究,正与我的近年关注相契合。我强调的宋元变革论,支点正是江南。由宋向上追溯,剑光兄的研究成果正可成为我的参考资源。
不仅如此,这部书还会给我、给读者以方法论的启示。附录的文章,叙述了收录书中文章的形成过程,等同导读。同时,此文也可以视为是剑光兄对自己学术历程的回顾。
作为体会,他讲到了如何研究江南。第一,他强调的就是热爱。第二是要有实际体验。第三是要有“通”的意识,第四是要有“宽”的眼光。
江南是剑光兄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热爱与体验自不待言。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后两点。不拘于一个时代,不泥于一个地域,不自我设限,不画地为牢,“通”与“宽”,实在历史学者皆应具备的时空感觉。
从序跋的夫子自道到论述的字里行间,处处能感受到著者的宁静。然而,从剑光兄的博客,又时时可以感受到他那强烈的现实关怀。其实两者综合起来,才是这位学者的完整影像。
历史可以成为化石,但历史学者的心不能结冰。需要有激情,需要有人文情怀。有情怀,有激情,有立足,有超越。投入研究,又会化为冷静缜密,去钩玄索隐,探幽发微,把前人的足迹展示出来,启示今人走向未来。
书中所附的文章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为题,我想剑光兄是“新翻杨柳枝”,是诉说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术追求。在这份追求中,又能领略到一份宁静淡泊的悠闲与沉着。
过尽千帆,追寻那一个。
剑光兄,会找到的,我相信。
近照一帧聊扣题:市川夕照